《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一方面,对于在生前始终未能与他相认的生母李宸妃,宋仁宗一想到她抱憾而逝的凄苦,内心深处总是会生出无尽的愧疚之情。为了聊补于万一,宋仁宗不仅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还特意请一位名叫孙挼暮擦盅浚戳艘黄渡暲钐笊馕摹贰�

  孙捒墒羌卓平砍錾恚抢说眯槊婢桶颜馄∶嫖恼滦吹搅怂稳首诘男目怖铩S绕涫嵌恋健肮烁粗魃睿K缰钪亍薄ⅰ拔煜轮福煜轮钡氖焙颍稳首诰谷弧案衅衷隆保酥酰岩宰园巍�
  除了在心里感念生母的恩德,宋仁宗还想着眷顾一下她的娘家人。说到李氏的娘家人,如今只有先前提过的弟弟李用和。据《东轩笔录》记载,李氏在十余岁的时候入宫,家中只剩下这个时年七岁的弟弟。临别之际,李氏亲手制作了一个刻丝鞶囊送给他,叮嘱他千万要保存好,有朝一日还能凭此物相认。后来,已成为皇后的刘娥为李氏寻访亲眷,正是凭借着这个鞶囊,让一名差役在无意中发现了重病在身、被雇主遗弃街头的李用和。宋仁宗的身世之“谜”解开之后,原本是“三班奉职”(低级别武官)的李用和一夜之间成了国舅爷,得以擢升显官,人称“李国舅”。后来,李用和历任殿前都指挥使、彰信军节度使等职(实权不大,但荣宠不小),在皇佑二年(1050年)去世之后,又追赠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虽说是一步登天、炙手可热,但身为国舅爷的李用和向来“小心静默,推远权势,阖门谢客”,完全是一副与世无争的低调处事风格,与他那位“默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的姐姐如出一辙。

  日期:2020-05-09 22:01:10
  貌似有点莫名其妙的是,宋仁宗对于生母的这份愧疚,还让鼎鼎大名的文坛巨匠晏殊(时任参知政事)吃了不小的亏。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跟那位视名节如生命的杨亿一样,在宋朝初期的政坛、文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根据《宋史》记载,晏殊七岁便能成文,在宋真宗景德初年,更是以“神童”的名义入试,“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宋真宗对他赞赏有加,特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经真宗、仁宗两朝,晏殊先后在太常寺、光禄寺、集贤院等处任职,可以说是深受两代君主信赖的“笔杆子”。

  这支久负盛名的“笔杆子”,到底惹了什么麻烦呢?原来,李宸妃去世的时候,时为翰林学士的晏殊撰写了一篇碑文,其中提到李氏“生女一人,早卒无子”。当身世之“谜”大白于天下,宋仁宗追念生母,翻出这篇碑文,登时就气炸了肺:好你个晏殊!在先帝跟前晃悠这么多年,明知“诞育朕躬”的内情,却昧着自己的良心,说出这样的瞎话!“早卒无子”、“早卒无子”,莫非朕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面对愤懑难息的宋仁宗,宰相吕夷简显得颇为无奈,一面承认晏殊写的这篇文章确实有瑕疵,一面又替晏殊辩解。按吕夷简所说的意思,那毕竟是一桩宫闱秘闻,当时连他这个宰相都只能略听风传、不闻其详,位在其下的晏殊又怎么可能搞得清楚?再者说,李宸妃去世的时候,皇太后刘娥可还在临朝主政呢,如果贸然把这桩秘闻捅出去,又该怎么收场?!
  听了吕夷简的话,宋仁宗沉默良久。他心里很明白,确实是这个道理,在当时的状况之下,就算晏殊知晓内情,可他的胆子再大,也不敢去捅这个马蜂窝啊!情有可原归情有可原,宋仁宗终究咽不下这口气,决定将晏殊这个参知政事撸掉,打发他到金陵(江苏南京)去。到了第二天,宋仁宗转念一想,这事儿做得貌似有点过分,便将贬谪之地改成了稍近一些的亳州(今安徽亳州)。
  以上情节出自苏辙的《龙川别志》,貌似宋仁宗只是在宰相吕夷简的面前大发雷霆。另据《湘山野录》的记载,宋仁宗直接质问的则是晏殊,埋怨他为什么睁着眼睛编这些瞎话。晏殊自辩说,碑文开篇破题即云:“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事实上已经给出暗示了。宋仁宗不依不饶,追问他为什么不明说,“使天下知之”。晏殊表示,当时确实比较为难,恰如前文吕夷简所说,这个马蜂窝谁敢捅?!尽管晏殊的态度还算诚恳,先前也重新修正了碑文,焚于李宸妃的神寝之前,但宋仁宗的心里依然不爽快。(“上终不悦”)

  甭管过程如何,晏殊确实为那篇碑文付出了代价。虽说这位久负盛名的翰林学士已经被贬了官,但这笔让宋仁宗衔恨在心的旧账,并没有就此了结。转眼到了十二年之后的庆历四年(1044年),宋仁宗仿佛早已释然,在官场历练多年的晏殊,也凭借卓越的理政才能,官居宰相的高位,但两位言官重新翻起这笔账,还是让他再度遭到贬谪。
  这两位言官,一个是孙甫,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另一个是蔡襄。你没猜错,就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那个蔡襄。两位言官职责所系,不断找朝堂上这些大佬的茬。他们上表弹劾晏殊,言及其中一项罪状就是撰拟李宸妃碑文的时候,晏殊对那桩关系重大的秘闻“没而不言”。另据《龙川别志》记载,命不久矣的“八大王”赵元俨也在这个时候出来凑热闹,煞有介事地跟前来探视的宋仁宗讲,晏殊这个宰相要不得,“名在图谶,胡为用之”?宋仁宗新账、旧账收拢在一起清算,准备狠狠地收拾一下晏殊(“欲重黜之”)。多亏为人刚正的宋祁(时为龙图阁学士)出面说情,并据理力争,晏殊才得以从轻发落,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不得不承认,历经十二年都难以释怀,这心理阴影真是面积够大、持续够久,足见宋仁宗对刘娥的怨恨和对生母的愧疚有多深!
  日期:2020-05-10 13:13:46
  我的青春谁做主:宋仁宗的爱恋心结
  要说宋仁宗赵祯这一生的心理阴影,除了真实的身世被蒙蔽了二十多年之外,应该还有他欲爱而不能的感情生活。
  俗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身为一朝天子的宋仁宗自然也不例外。天圣二年(1024年),两年前继承大统的宋仁宗已经十五岁,在当时正是谈婚论嫁的大好年华。因此,无论是皇太后刘娥,还是宋仁宗赵祯本人,都一致认为皇帝“居处不离章献卧内”(“章献”是刘娥谥号的前两个字)的生活应该宣告终结了,后宫需要众多靓丽的色彩来充盈,彰显皇室祥和、国祚兴盛。
  虽说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从古到今,“代沟”终究是难以破解的难题。在遴选群芳的过程当中,母子二人各有各的主意。宋仁宗最先看上眼的,是一位姓王的蜀中女子,跟皇太后算是老乡。王氏出身于嘉州(今四川乐山)的一个富商之家,据说“姿色冠世”,难怪初次谋面就把宋仁宗迷得神魂颠倒的。
  选妻看颜值,倒也符合宋仁宗所处年龄段的简单认知,但刘娥毕竟是过来人,看待婚姻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更为老道一些。在这位深谙宫闱生存环境的皇太后看来,姿色出众、妖娆妩媚,正是遴选儿媳妇的第一大否决项。如果放这样的女人进宫,成日里狐媚邀宠、争风吃醋,将来还有可能母仪天下,岂不是要将这深宫大内搞得鸡犬不宁?!(“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