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扬州溃逃之后,宰相汪伯彦、黄潜善去职,朱胜非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宋的新任宰相。也这是从朱胜非当上宰相这一刻起,他的好运气就雨打风吹去了。
朱胜非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他当上宰相还不到一个月,苗刘之变就爆发了,皇帝赵构被迫退位。
朱胜非左右斡旋,总算将这群粗人忽悠回去了,但赵构退位已成定局,他该如何力挽狂澜呢?朱胜非心里其实也没底,毕竟对手是一群没文化的粗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朱胜非觉得自己应该先跟赵构沟通沟通。
接着,赵构、隆祐太后在后殿单独召见了朱胜非,君臣相对号泣。哭完之后,赵构问朱胜非该怎么办?
朱胜非说:“今天,有苗傅的心腹王钧甫曾对臣说:‘二将忠有余而学不足’,此事应当还有挽回的可能。”
赵构当然明白朱胜非的意图,思考了一会,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冒险让朱胜非去策反王均甫。
但是,朱胜非感觉时机还不到,因此没有立即答应赵构,赵构忙问朱胜非原因。
朱胜非答:“因为苗傅和刘正彦还没有安心。”
赵构又问:“如何让他们安心?”
朱胜非答:“陛下下诏赦免他们的罪行,苗、刘等杀了王渊、康履,肯定希望陛下下诏赦免,不如先以此稳住他们,将来扭转了局面,该如何便如何,可以不必管这道赦书。”
赵构赶紧叫朱胜非起草赦书。
朱胜非说:“陛下,臣来起草恐有不妥,还是召李邴到都堂起草赦书为好,然后让御史台集合百官,当众宣读,就像平时一样,这样可以使苗、刘等不至于起疑心。”
赵构又问:“苗刘安心之后,爱卿又当如何?”
朱胜非答:“请太后降一道旨,以现在时事艰难为由,允许大臣单独奏对。”
隆祐太后道:“这样,苗傅等不也会起疑心吗?”
朱胜非道:“太后可先单独召见苗傅,以后每天都单独召见苗刘一党中的某一个人,这样他们就不会起疑心了。”
朱胜非退下后,隆祐太后对赵构道:“还好宰相是朱胜非,若现在仍是黄潜善、汪伯彦当政,今日之事只怕是难以收拾了。”
就在当天,在文武百官为护从下,赵构搬出了行宫,移居显忠寺。赵构正式开始了他的太上皇生涯,接下里就看朱胜非的了。
经过多日的探查,朱胜非逐渐摸清楚了苗刘集团的主要人物,除了苗傅、刘正彦这两个核心人物之外,还有王世修、王钧甫、马柔吉、张逵等人,这几个人都是燕人,而且也都各怀鬼胎,并非铁板一块。
朱胜非经过多日的接触,觉得策反他们的时机就要来临了。
一日,王世修在拜见宰相朱胜非的时候,朱胜非屏退了左右,严肃地对王世修说:“国家艰难之时,正是大丈夫谋取功名的时候。古人见机而作,能易乱为治、转祸为福,求取富贵如在反掌之间,不知你有意于此乎?”
王世修非常开心,看来宰相很欣赏自己,想提拔自己。忙对朱胜非道:“我本不愿从军,也是身不由已走到这一步,朝廷要是能给我一个美官,那是再好不过了。”
碰见道行如此高深老狐狸,王世修短短几句话就漏底了。朱胜非见已经把王世修说动了,又加上了一句:“若是寻常官员,须得逐级升迁;若是对那些能奋身立事者,则可以破格擢升,即便是侍从官也是唾手可得啊!”
王世修更加欢喜,自此与朱胜非往来甚密,当然,也不断地将苗傅、刘正彦的消息传递给朱胜非。
朱胜非第一次对平定叛乱有了些信心。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主政的隆祐太后,并对太后说道:“臣谋划主上(赵构)复辟,已经有了些头绪。臣已确切探听到,当日苗刘等人引诱军士们造反,说王渊及内侍们家财巨万,得了他们的家财,人人可以致富。结果事与愿违,他们抄出的钱财比原先想的少得多,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后悔。这几天不断有小军校当了逃兵。二凶之力,至此极矣!”
隆祐太后心中欣喜,嘱托朱胜非小心行事。
见完隆祐太后之后,朱胜非前往睿圣宫秘密求见了赵构,将消息传递给赵构。此时的赵构心急如焚,生怕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再度出兵。更担忧若是苗傅、刘正彦跟金人和谈,将自己解送金国,跟父兄“团聚”。
无论如何,必须尽快平定叛乱。可是,朝廷百官都被囚禁在杭州城,别说是人,就是苍蝇也飞不出去,谁给你传递消息呢?
赵构把自己的忧虑告诉朱胜非,朱胜非笑了笑,告诉赵构不要担心,凭着自己多年混迹朝廷内外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对于平叛已经成竹在胸。
“平乱者,天下四人而已!”
“谁?”
“我,张浚、吕颐浩、韩世忠。”
“四人的存在缺一不可,无我稳定局势,保证朝廷百官及陛下的安全,张浚不可起勤王之师,不然风险太大;张浚起勤王之师,若无比他资历和威望更高的吕颐浩支持,声势不够;勤王之师即起,若无对陛下死忠的韩世忠做先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杭州,打苗傅、刘正彦个措手不及,苗傅和刘正彦可能铤而走险,那时局势就不好控制,陛下您也会有危险。”
就在赵构和朱胜非在杭州城里推演局势的时候,平江(今江苏苏州)城中,一个叫做冯轓的文人正抱着荆轲刺秦的心态,急如星火地往杭州城里赶。
派出冯轓的人,正是朱胜非预言的第二个人:张浚。
日期:2020-05-02 09:46:29
第2节 平乱第二人:张浚
说起张浚,大家的思维应该还停留在李纲主政时期的张浚。那个为了自保,无条件、无原则地弹劾主战派领袖李纲的张浚。李纲去职,张浚也算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对张浚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对此,我必须澄清,人是复杂多变的,张浚也是复杂多变的。至少,我们之前看到的张浚不是张浚的全部。
接下来,让我详细地介绍一下张浚出场前的人生经历。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省绵竹市),南宋最坚定的主战派。
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其先祖乃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父亲张咸也是进士出身。
张浚四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但张浚行为端正,不说诳言,认识他的人都认为张浚日后必成大器。
这一切当然不是偶然,这源于张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张浚的母亲计氏品德高尚,教子有方。张浚方能说话,计氏就教他诵读其父张咸的文章;张浚刚记事,计氏就告诉他张咸当年的言行。
计氏对张浚苦心孤诣地教育,使得忠君爱国的信念深深地浸透在张浚的血脉之中,张浚逐渐成长成为一个顽固的忠君主义者。顽固忠君,这在乱世之中算是一个明显的优点,很容易赢得皇帝的信任。
除此以外,张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精通《周易》,算是一个学者型官僚。一般来说,学者型官僚都有如下通病:自视甚高、刚愎自用、志大才疏,这些缺点在张浚身上显示的非常明显,甚至影响了张浚一生的行事及命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