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02 08:34:03
第二十四节 祸起萧墙
上一节我们聊到,就在曹操越战越勇的时候,一场差点将曹操置于死地的阴谋也正在酝酿之中。那么,是谁酝酿了这场阴谋?他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四月,曹操率大军征讨徐州牧陶谦。在前线征战的曹操却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兖州发生了叛乱,而这次叛乱的策划者是他的谋士陈宫。
两年前,陈宫帮助曹操得到兖州,并打算追随曹操做一番大事(霸王之业)。然而两年之后,剧情反转了,在给予曹操关键性的帮助后,陈宫又给了曹操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和曹操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陈宫为什么要这么做?
正史《三国志》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信史《资治通鉴》认为,陈宫这次叛变与一个叫边让的人有关。
边让是一位名士,但他看不起曹操,甚至出言侮辱,具体说了什么不知道,大概是“这货也能当兖州牧”之类的话。然而批判的武器怎么可能敌过武器的批判,曹操一怒之下将边让灭族。于是陈宫“内亦自疑”。“内亦自疑”翻译过来就是“内心感到怀疑,感到不安”,陈宫怕曹操把自己也杀了,索性先反了。
但这种说法实在让人费解,曹操杀了边让是因为边让骂了曹操,虽然显得气度狭小,但也并非无缘无故,换了任何一个统治者挨了骂,都要找你说道说道。陈宫有什么可怀疑、可不安的?难道陈宫也参与了对曹操的骂战?甚至说是陈宫指使边让去骂曹操的?至少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作为曹操的下属和功臣,我们很难相信陈宫会去侮辱曹操。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陈宫和边让之间有族属关系。所以陈宫因“内亦自疑”而叛变的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陈宫叛变的时候还拉上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留太守张邈。而张邈的叛变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张邈与曹操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亲如兄弟。曹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第一个响应的就是张邈。汴水一战,诸侯都作壁上观,只有张邈派出部队帮助曹操。而曹操在上一次出征徐州的时候更是告诉自己的家人,我要是回不来了,你们就去投靠孟卓(张邈字孟卓)。曹操回来后去见张邈,兄弟二人没有那么多虚伪的客套话,而是真情流露抱头痛哭。
为什么连张邈也叛变了?
对于张邈的叛变,《三国志张邈传》给出的解释是“心不自安”。陈宫“内亦自疑”,张邈“心不自安”,真是难为了后世学者,那就让我们看看张邈为什么“心不自安”吧。
史书上的观点,张邈是担心曹操替袁绍杀了自己。
那袁绍又为什么要杀张邈呢?
其实,曹操、袁绍、张邈都是老朋友了,又同是反董卓联盟的盟友,关系一直都非常好。但是,自从袁绍做了盟主,便骄狂起来,张邈因此批评了袁绍几句,谁知袁绍怀恨在心竟让曹操杀了张邈。但曹操并没有屈服于袁绍,反而义正言辞地告诉他,张邈是我们的兄弟,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都应该宽容他(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这件事情张邈也是知道的,而且非常感激曹操(邈知之,益德太祖)。既然如此,张邈怎么还会因“心不自安”而叛变?
张邈叛变,多半是被陈宫忽悠了。陈宫确实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凭一张嘴替曹操说来了兖州,又靠一张嘴把它说走了。陈宫对张邈说,现在天下大乱,雄杰并起,将军兵强马壮,雄踞陈留,只要手抚宝剑,扫视天下,就足以成为人中豪杰。如今却听命于人,难道不可耻吗?
陈宫的话,极大地刺激了张邈。当年曹操逃亡至陈留郡,是靠张邈的庇护才拉起一支野生队伍。反董联军成立时,张邈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陈留太守,曹操不过是袁绍封的代理奋武将军(行奋武将军)。后来曹操入主东郡,做了东郡太守,和张邈算是平级了。如今曹操竟然当上了兖州牧,成了张邈的顶头上司,张邈的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
当时陈留郡有一个叫高柔的少年,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高柔对众人说,张邈最先发迹于陈留郡,他一定不会甘心给曹操当马仔,我看他必然会叛乱,咱们大家还是跑吧(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欲与诸君避之)。
高柔的话并没引起大家的重视,他只好带着自己的族人走了。后来高柔成了曹魏的四朝元老。这是后话。
陈宫正是看穿了张邈这一心理,才敢鼓动这位兖州最高领袖的亲密战友造反。而陈宫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和张邈相同。
曹操得到兖州,陈宫居功至伟,而且他的战略眼光和外交能力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并没有见到陈宫得到太多的奖赏。他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更不是曹操集团的二号人物,他甚至连个太守都没混上。陈宫心里苦,有苦说不出。
综上所述,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才是张邈和陈宫反叛曹操的原因,而非史书上所说的“内亦自疑”和“心不自安”。
现代著名学者卢弼先生认为张邈、陈宫“反颜为敌”与曹操攻打徐州时的屠城行为有关。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呢?这与这场反叛有关系吗?
下节再聊。
日期:2021-04-03 08:01:55
第二十五节 命案真相
上一节我们聊到,现代著名学者卢弼认为张邈、陈宫“反颜为敌”与曹操攻打徐州时的屠城行为有关。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呢?这与这场反叛有关系吗?
当初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曹操的父亲曹嵩不敢跟着儿子一起干,就带着小儿子曹德(一说曹疾)去了徐州琅琊国避难。等到曹操占据了兖州,就想把老爹和弟弟接来一起住,结果半路上曹嵩一家全被杀了。
曹家灭门惨案是何人所为?凶手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
一共有六则史料记录了这一事件:
《后汉书·应劭传》。
《后汉书·陶谦传》。
《后汉书·宦者传》。
《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晋世语》。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吴书》。
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种说法:
第一,护送说。这一说法认为陶谦的初衷是派部将张闿(kǎi)保护曹嵩一家,但是张闿贪图曹家的巨额财富,于是杀人,越货,跑路。
第二,截杀说。这一说法认为陶谦在东海郡阴平县的守将私自做主,将路过的曹嵩一家谋财害命。
第三,报复说。这一说法认为陶谦在战场上总是被曹操打败,因此怀恨在心,打不过你还打不过你爹吗?曹嵩就这样成了陶谦的出气筒。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护送说”可以排除。陶谦之前已经与曹操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怎么可能还有这份闲心闲力去保护对方家人?
其次,“截杀说”也可以排除。因为曹嵩从琅琊国去投奔儿子曹操根本不需要经过阴平县,曹嵩被害地点位于泰山郡,与东海郡的属县阴平相距甚远;
因此,只有“报复说”是合理的,在战场上总被曹操欺负的陶谦决定让曹家子债父还。
但陶谦实际上作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曹操在战场上的敌人又不止陶谦一人,这么做岂不是把曹操全部火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了?陶谦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这只能解释成陶谦一时脑热激情杀人。
当然,如果你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不轻易放弃任何一条史料的话,也可以有第二种答案,那就是取其合理成分,将三种说法调和。或许,事情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陶谦得到曹嵩去投奔曹操的消息之后就从阴平调张闿去拦截曹嵩,不是为了护送,而是为了劫持,陶谦的真正目的是想把曹嵩控制在手里作为肉票。但是陶谦的部下张闿看到曹嵩家那些沉甸甸的黄白之物后怦然心动,于是杀了曹嵩一家,带上财宝逃之夭夭。
有学者根据法理分析了陶谦应负的责任,张闿应负的责任,以及曹操可以主张的权利。只可惜当时是乱世,没有人会倾听你的控诉。想讨回公道,得靠实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