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54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20 20:58:17
  ~~人殉下的文明密码~~
  人殉,即用活人为死人殉葬。
  能够享受人殉待遇的主要是贵族阶层,而殉葬者除了战争中的俘虏、奴隶,还有死者的近亲、近臣、近侍,他(她)们活着时服侍主人,死了到地下还要接着服侍。
  据考占发掘,我国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人殉,到龙山文化阶段,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除男女合葬和多人殉葬外,还出现了杀殉的乱葬坑及奠基坑。类似现象在齐家文化、良诸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发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原上古文化区域。
  国家机器产生后,人殉现象更为普遍,特别是商王朝,将人殉制度推向了最高峰。据考占发掘,商人文化所到之处,都有大型殉葬遗址:在安阳殷墟遗址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殉葬者竟多达五千余人;在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四周密集排列的人祭坑达一千四百余个,殉葬者多数是未成年儿童,有的被砍头,有的被砍掉手足,许多殉葬者还带有刑具。
  所以,梦想穿越的朋友们还是收一收心吧,古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也不是满地的傲娇王爷小主,更多的还是吃不饱的庶民,服不尽的徭役,交不完的赋税,打不完的战争,如果不慎穿越到了商朝,可能还会成为人殉,或者成为人牲。
  人牲,通俗地讲就是把人当做供祭祀用的牲畜,进行献祭。杀死人牲的方法比人殉还要惨烈,除了砍头、活埋外,还有剖开身体、放血、裂腹、风干、火烧、水淹等种种匪夷所思的残忍手段。因此,考古人员发现人牲遗骨时,他(她)们的骨殖多半和动物骨架混在一起,凌乱而残缺。我们所知的甲骨刻辞中,有很多文字就是描述杀人祭祀的,如“伐”字的本义就是砍掉人的脑袋,“卯”字的本义就是把人剖成两半

  日期:2023-02-20 21:38:27
  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一定对商纣王的暴行记忆犹新,王叔比干因为触怒他被剖心而死,文王长子伯邑考被他施以醢刑(剁成肉酱)。这并非胜利者对商纣王的抹黑,而是史实,史实中,被商纣王施以醢刑的还有鬼侯(又称九侯,商朝三公之一,《封神演义》中东伯侯姜桓楚的原型)。
  而笔者要说的是,这并非商纣王心血来潮的无道荒谬之举,事实上在商王朝,每代君王都有类似暴行,这是商文明的常态。
  商人迷信鬼神,认为人死之后会变为鬼,而鬼神的世界跟现实世界是一样的,并且鬼神比活人更有威力,活人解决不了的疑难,都可以救助于鬼神。所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在商人信仰中,鬼神的最高代表是上帝,商人的祖先死后与上帝相伴。商王室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其它民族就是用来取悦神明和祖先的祭品。只要商人虔诚的祭祀鬼神,鬼神就会永远护佑商王室。

  因此商人时常举行祭祀,动辄都要占卜,我们看到的数以万计的甲骨文实际上都是当时祭祀留下的卜辞。而在祭祀占卜的过程中,商人变着花样杀人,以示虔诚。祭祀上帝要杀人,祭祀祖先也要杀人,祈求降雨还要杀人,甚至修路盖房子都得杀人。
  这就是商文明,一种高度发达、繁荣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带着血腥、蒙昧的恐怖狰狞的文明。如果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中华文明必将进入黑暗漫长的通道,其后果难以预知。
  庆幸的是,周人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文明,扭转了这种趋势。
  日期:2023-02-20 21:46:31
  相比于商人的鬼神观,周王朝的建立者们更关注人事。
  周武王伐纣,行军途中,遇到了狂风闪电,大旗被折,战鼓倒地,战马受惊乱窜踩踏而死,周武王很担心,于是用龟甲蓍草进行占卜,结果很不吉利。按照古老的说法,这是祸患的象征,很多人开始恐惧,认为商纣王有天命护佑,不可讨伐,应该立即罢兵回师。关键时刻,姜太公力排众议,强烈要求按照原计划出征,这位被后世视为修仙通神的谋略大师说出了一段充满唯物主义的话,“商纣刳比干、囚箕子,民众怨声载道,为何不可讨伐?腐朽的龟甲、干枯的蓍草不过是生命的遗体,岂能决定吉凶?”姜太公当众焚烧了龟甲,折断了蓍草,然后亲自擂鼓,率先渡河。事实证明了姜太公的英明,“遂灭纣”。

  而大周制度的设计者周公则在反思和吸收商文化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文化:敬畏天地,注重个人的德行,强调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勤勉拘谨。
  这种文化承认上帝,承认鬼神,但认为神明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是明察秋毫、明断善恶的圣者,而不是商人认为的那样喜怒无常,需要不停祭祀才能讨得他们的欢心。人间的问题要靠人去解决,不修为自身,不勤于人事,只靠卜筮或祭祀的办法乞求鬼神,鬼神也不会保护。人若持身公正,凌然正气,鬼神也不敢侵犯。
  而作为君主,更应该修习德行,勤勉政事,招揽贤人共同理政,以无上的德行和勤劳带给民众美好的生活。伯禽到鲁国上任,周公就一再叮咛,“我沐浴时三度散发,吃饭时三度吐食,只为接待贤人。可即使这样,还唯恐没有贤人来支持国政。你到鲁国后,切不要因为君王的身份而骄傲自大,慢待贤人!”
  周公还推行了一系列强调德行的政令,明令禁止杀人祭祀,对牛羊祭祀的数量也严格限制,即使天子祭祀也不得超过十二牢。据史料记载,东都洛邑奠基祭礼,周公只用了两头牛,次日拜祭土地神,也只用了牛、羊、猪各一头的太牢之礼。
  贤人治国,以德配天,人们不再一心获得鬼神的怜悯或庇佑,而更务实于人事的经营。商周的交替不仅仅是王朝更迭,更是文明类型转化的枢纽。从鬼神信仰转向为人文信仰,从蒙昧转向理性化,这都是周王朝的不世功劳。
  日期:2023-02-20 22:07:30
  正是基于人本观念,周朝的人殉和人牲大幅减少,考古发掘的西周人殉墓约有80余座,共计人殉200余人,这与商王朝墓葬动辄成百上千的人殉已是天壤之别了。到了春秋时代,生产力大发展,劳动者的价值被重视,人殉现象越发减少,有人主张用木俑或陶俑替代活人陪葬,而更多的士人认为,用陶俑陪葬也是不应该的。
  而在商人后裔的宋国和被视为蛮夷的秦楚,依然残存人殉制度,最著名的是秦穆公下葬时,其子秦康公竟用了一百七十七名活人为之殉葬,这其中还包括子车氏三良。秦穆公一生重贤敬贤,备受世人敬仰,但此一事,给他的英名涂上了无法消除的污点。秦国民众对此非常愤恨,更充满了哀伤,作《黄鸟》之诗讽刺秦穆公,痛惜秦国的优秀人才,控诉人殉制度的罪恶。

  然而这种残忍的制度并未随着穆公的逝去而终结。1976年,陕西凤翔秦公陵园被发掘,其一号大墓的主人就是秦穆公的玄孙秦景公。墓葬之中除墓主人外,另有186具尸骸。其中72具尸骸,被蜷曲捆绑后盛于箱内,围绕在秦景公尸骸周围,他(她)们大多佩戴金玉,裹着丝绸,推测是秦景公的近侍和妻妾。再往外一圈的94具尸骸,盛于简陋的木匣内,推测应该是奴婢。墓外坑中的20具遗骸凌乱不堪,应该是被活生生压入墓道的,推测此坑就是人牲祭祀坑。然而对于这些被活活弄死的人来讲,是加上棺椁,着上锦衣,还是直接扔到土坑里,分出地位,划出等级,又有什么意义?

  本来秦国就地处西陲,文化落后,又残存声名狼藉的人殉制度,中原诸侯越发将之视为愚昧落后的夷狄之邦了。
  试问,这种情况下,哪个人才还愿意西行?
  秦献公在新兴的魏国长大,对人殉制度的残忍和愚昧厌恶至极,更清楚其危害之深,所以他登基后第一项政令就是废除人殉制度。又担心老贵族们一时难以割舍这个老传统,秦献公特许卿大夫死后,可用陶俑陪葬。
  通过这项改革,秦献公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拂去了蒙蔽的灰尘,改观了中原诸侯对于秦国的蔑视,一些在中原无法立足的士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接近秦国。而且,人殉制度的废除为秦国保存了劳动力。秦献公又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多生,同时吸引周边部族的闲人到秦国种地、放牧。秦国人口有所增多,一些荒田也得到了开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