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
第12节作者:
垓下之围
稍微用点脑子分析一下,就知道这里大部分人都是被冤枉的,为什么?你想一想,造反是株连九族的大罪,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能见人就来一句:“哥们,我要造反,你要不要一起来?”,只能在一个极小的私密圈密谋。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按照军规政规,听上级命令合法行事,压根就不知情,何罪之有?这样下去,必然人人自危,天怒人怨。
事情总是会往未曾料到的方向发展,这是正常的,掌握了生杀大权的锦衣卫们,难免会有人为财栽桩陷害,或者公报私仇,或者担心自己漏杀被追责,干脆滥杀。
面对潮水涌来的呼天抢地,明太祖还是明智的,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废除了锦衣卫制度,还杀了有责任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知错就改,还算是不错,只是后面的皇帝又恢复了类似的特务机构制度。
日期:2022-09-21 08:31:39
都这样了,是不是差不多了呢?没有,“管理大师”又盯上了朝廷制度。
历朝历代,丞相夺权的先例多了,远的不说,近的胡惟庸不就有谋反嫌疑吗?那怎么办?简单,不设立这个职位不就完了。说干就干,明太祖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听皇帝的。大明皇帝的权利终于登上了巅峰,那他们是不是最高峰呢?不是,后世大清的皇帝站在更高的山峰上俯视他们。
当然,明太祖意犹未尽,中央没人能挑战我了,那地方呢?还得整一整: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至于你们干事效率怎么样,以后再说。出了问题,责任还是你们的,该打的板子还是要打。
这总该差不多了吧?写文章的都累死了,管理大师总觉得还有漏洞。
别人家的孩子权利大了,信不过。那就肥水不流外人田,封自家诸子为王,镇守四方。诸王及其子女,都由政府的财政收入来供养。也就是说,谁家孩子多,拿到的钱也就多,那还客气啥,多娶媳妇多生娃呗。于是,到了明朝后期,财政供养的皇家子弟达到50万人以上。数字非常惊人,明朝不穷才怪呢!
唉,“管理大师”安心了几天,又不舒服了!
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读了几天书,就自命清高,比如那个刘伯温。你们嘴巴上是服了,心服了吗?我看未必。
那怎么办呢?管理出效益,办法总比困难多。
你们想走仕途,总得参加科举考试吧,让考题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只能来自《四书》、《五经》,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代古人立言,来个八股取仕。
怎么样?你们还有招吗?哼,跟我斗,还嫩着呢!
日期:2022-09-21 10:33:40
“管理大师”是舒服了,后世就要哭了。教育的落后,必然会反过来导致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社会方方面面都落后。
所以,精英群体要重“文”,平民群体要重“理”,学“文”以仰望星空,学“理”以致用。没有思想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发展就无从谈起。
当然,落后并不可怕。要论落后和黑暗,中世纪的欧洲要远甚于中国秦朝以来的任何朝代。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中世纪的欧洲即将走到尽头,意大利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酝酿V2.0时代,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而同期的明朝,却背道而驰,走入了不可思议的“八股”时代,这是一条没有未来的黑胡同。
“管理大师”明太祖,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应该说大部分目的是达到了。有没有防住有人来抢夺皇位呢?然并卵,马上就有人来抢了,那就是朱棣,当然,他抢的是朱允炆的皇位。
日期:2022-09-21 14:56:20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1398年,朱允炆即皇帝位。朱允炆延续了其父朱标的宽大仁厚政策,当然,这个是针对官员和百姓的。
对藩王,又是另外的政策——削藩。下属有的建议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有人认为应该先削有不法行为的诸王。从道义角度,后者的建议是对的,从策略的角度,前者的建议是对的。因为先削其他诸王会引燕王的警惕,做好准备工作。
当然,缺乏执政经验的朱允炆选择了后者的建议,给了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可乘之机,做梦都要笑醒,为了麻痹朝廷,还装痴了一段时间。当一个合格的领导真是不容易,二选一都错,关键是选错了连命都保不住。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姜还是老的辣,燕军最终攻入南京,叔父朱棣夺走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成了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真的是慈不能掌兵,书生气害死人。
客观来讲,朱棣就是一新版朱元璋,各方面都很类似。少年时期就开始征战四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杀伐果断,都是雄才大略型,综合能力远强于朱允炆。
他在位时期,明朝出现“永乐盛世”,国力达到明朝的鼎盛时期。明朝调整了元朝的邦交理念,希望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世界。
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从明朝的邦交理念来推导,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寻找建文帝”之说经不起推敲。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耗费巨大,回报却有限,相当于打了几轮天价广告。不过,历史开了一次玩笑,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逐步建立殖民地,人家可不是来打广告的,是要获得实际利益。
日期:2022-09-21 19:12:59
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当然有积极的一面,至少广告效应还是有的。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小,免不了要被打上好大喜功的板子。可是,方孝孺这个案子,怎么讲,都是负面的。
姚广孝曾告诫朱棣,大意是说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声望极高,不要杀他。朱棣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点头应承。
姚广孝一片好心,是为了救方孝孺,却间接害了他。朱棣觉得方孝孺声望这么高,让他来起草即位诏书,利于让天下读书人归心。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痛大哭。朱棣亲**问,催促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没想到方孝孺是个硬茬,把笔掷到地上,宁死也不写。两个倔脾气的人碰到一起,很难有回旋的余地。方孝孺家族很多人被株连,死得真是冤枉,很不值!
不管这么说,方孝孺铁骨铮铮,为政治思想殉道。朱棣对功臣算是善待,好于其父,但对于政治对手,嗜杀的本性却暴露无遗。
然而,方孝孺的牺牲,值不值得?很难说得清楚,毕竟牵连了太多的无辜者!本来应该是道德楷模,然而,后续的大明臣子,学方孝孺却学偏了,臣子们只要觉得不对,不管什么场景和事情,也不管轻重缓急,都要抬上一杠。简单来说,就是干啥啥不行,抬杠第一名,明朝真是一个花样百出的朝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