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对此事的解释稍微多一些,
“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次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先解释了一下,无骇,就是展无骇。之所以没有记载他的姓氏,是因为鄙视他贬斥他。贬斥他的原因在于“疾始灭也”,这里的“疾”是非常痛恨的意思,“疾始灭也”意思是说非常痛恨他(展无骇)开了一个灭国的先例。但是,实际上灭国的事情不是这次才开始的,《公羊传》也承认这点,因为有“始灭昉于此乎?前次矣”为证。昉([fǎng),就是开始、开端的意思。“始灭昉于此乎?前次矣”这句话意思是说“灭国这件事是从这次开始的吗?不是,之前已经有了”。既然如此,那为何《公羊传》还要说开灭国之先例于此呢?是因为“托始焉尔”,即依托这件事记录一个时代的开始,也就是说在《春秋》里,灭国这件事,有记录的这是第一次。灭国的事,夫子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那为什么要用“入”呢,唉,这是我们鲁国内部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夫子用这个字,是为它隐讳而已啊。
《谷梁传》的观点跟《公羊传》非常接近:
“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苟焉以入人志,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
“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意思是这次战争受到极国的反抗。入侵他国遇到反抗很正常,不反抗才不正常,所以我觉得其实《谷梁传》没必要反复强调“入者,内弗受也”。“苟焉以入人志,人亦入之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以占领别国为目标志向,那么同样会有其他国家以占领你的国家为目标志向——言下之意是要一个国家不要动不动想着去侵略占领其他国家,大家要和平共处。嗯,这句话我觉得蛮有道理——不过还是书生气了。政治怎么会如此简单呢?大国吞并小果是千古不变的惯例,所以后来完颜亮才有那首著名的《题临安山水》,按照《谷梁传》的观点,完颜亮“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简直就是无耻至极的逻辑嘛。
“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这里也强调了一下《春秋》之所以没有记载无骇的姓氏,是因为他灭掉的极国,是鲁国的同姓。这点与《公羊传》稍微有区别,《公羊传》认为无骇不被记载姓氏,是因为他开了《春秋》中灭国的先例,但《谷梁传》则认为不是因为他开了灭国的先例,而是因为他灭掉的极国是鲁国的同姓之国——这相当于自己人打自己人啊,贪婪起来连基本宗亲伦理都不顾了么,简直太无耻了!所以夫子不记载他的姓氏来表达贬斥。
为何对于灭国这件事,《谷梁传》和《公羊传》都很反感呢?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提到孔子著《春秋》一事时,就特意强调“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所以周初分封的时候,才会对黄帝、炎帝以及尧、舜、禹的后人都进行分封,也正是基于对“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的认可,则灭国显然就是一件非常让儒家痛恨的事情了,所以贬斥无骇也就是正常的了。
极国的资料很少,有说是戎人建立的国家——如果这样,那《谷梁传》的“灭同姓”就讲不通。鲁隐公二年五月,极国被鲁国灭亡以后,极侯出奔燕国,燕国将极侯封于此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北无极县,所以,又称此地为极邑。但是鲁国对极国一路追杀,还是这个无骇,在灭极国后跟着一直追了过来,把这块地也给侵占,并更名为毋极,意思是极国再也不存在了。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改毋为无,即无极至今。嗯,十八大后我看很多书,讲到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当年在无极限任县委书记时,总会提到他跟当年的河北正定县县委书记关系很好。
日期:2022-09-06 21:10:02
[春秋]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这句话非常容易理解,秋天,八月的庚辰日,在唐这个地方隐公再次跟戎人会面,这次双方举行了正式结盟仪式。唐,这个地方从地图上看,正东边不远处是前面费伯擅自修筑的郎,西南处不远就是费伯的封地费,正北边就是上次双方会盟的潜。唐和潜相比,离鲁国统治核心区域更远一些,所以我推测这次会盟的地方应该离戎人更近,也就是说戎人活动的地方,大致应该在鲁国西南方向。
这是《春秋》里记录最详细的第一次会盟,有年有月有日,而且明确了隐公参与且双方举行了正式的盟会仪式。但是,这个月的庚辰日到底是哪一天,后世对此都没有注解。按照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关于此条的说法,说隐公二年“八月无庚辰,庚辰,七月九日也。日月必有误。”所以,这里的具体日期我也没法确定,就暂时按照干支的计法引用。具体会盟的仪式,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所以此处不赘述。
结合前面“二年春,公会戎于潜”那条记录以及《左传》相关记录,我们有理由认定八月的这次会盟,是春天双方见面的后续。这点,《左传》进一步佐证了我们的猜测,《左传》对此条注解如下:
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戎人在上次会面的时候,已经请求正式结盟,但被隐公婉拒了,上次双方会面,《春秋》用的是“会”字,《谷梁传》对此强调“会者,外为主焉尔”,也就是说那时候是戎人有求于鲁,所以当时隐公占据主动地位。这次不同,《春秋》用的是“及”字,按照前面我们提到的,用“及”字是主语更主动一些,也就是说这次,鲁国方面更主动些。所以这一次,戎人请求正式结盟,鲁国就同意了,双方在唐正式结盟。这次结盟的目的,正如《左传》强调的,是为进一步修复、加强双方的联盟合作关系。
《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此词条未做注释,二者都默契的无视了这次重要的会盟,《春秋》好不容易有一次要素齐全的正式外交记录,这两家居然对此沉默以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结盟对象是戎人,导致这两派儒生心中有所不满,认为丢了我华夏正统的脸?
日期:2022-09-07 21:18:24
[春秋]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这句话基本都是名词。纪,指的是纪国,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寿光,纪国的西边紧挨着齐国,纪国是姜姓,跟齐国一样。纪国在《春秋》里,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但是实际上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在《左传》的隐公元年里,就有“八月,纪人伐夷”的记录。
裂繻(xū),是人名字。逆,是迎娶的意思。女,是女孩子,但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女孩子,这里特指的是国君的女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九月,纪国的裂繻来(为他的国君)迎娶鲁国国君的女儿。
为何说裂繻是来为纪国的国君迎娶鲁国国君的女儿呢,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一般老百姓甚至公卿大夫之间的婚姻,正常情况下《春秋》应该是不会记录的,只有国君的婚姻才可以上升到国家大事层面,才可能出现在《春秋》里。所以这次纪国和鲁国之间的联姻,应该是涉及到国君层面了,也就是说是纪国国君娶了鲁国国君的女儿。为何不直接说是隐公的女儿呢?因为我觉得这个女孩的身份有待考证,如果隐公当时年纪不大,没有女儿,那这个女孩子也许是先君惠公的女儿、是隐公的姐妹亦未可知。所以,至少在这一条记录里,没法准确判断这个女孩的父亲是哪位鲁国国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