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那些牛人》
第9节

作者: 先生会算命V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把考大学比作一场竞技比赛,那考试成绩就是这场比赛游戏规则。犹太人花了大力气,好不容易把游戏规则吃透,并在比赛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时比赛规则制定方说要修改游戏规则,不这么玩了。你说犹太人能答应吗?这个换做是谁都不会答应。
  其次,更改录取规则是件大事,而做大事最重要的就是师出有名。你不拿个理论依据、实践成果之类的玩意出来摆在那里唬一下,大家如何心服口服?
  所以这个思路的天才之处不在于提出了新颖的观点或者见解,而是在于它解决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要找到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制造充分的舆论。

  理正才能言顺,言顺了才好做事。有了理论依据,别说修改几条录取规则,就是杀人放火,只要说得过去,大家都会认为你那是在除暴安良。
  要彻底搞懂它究竟是怎么玩的,我们先来看几个逻辑:
  逻辑一:名校需要招收优秀的学生。
  逻辑二:一个学生优秀不优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其中包括:人品、智商、技能、知识等。
  逻辑三: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代表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
  大家都看明白了,以上列的三个逻辑,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是事实。
  于是,以上述三个逻辑为基础,一个新的逻辑呼之欲出。
  逻辑四:名校如果要招优秀的学生,那就不能仅看学生的成绩,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日期:2014-07-09 17:45:02

  在数学上有一种推论方法叫演绎法,其定义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我们从逻辑一、逻辑二、逻辑三推出逻辑四,很符合演绎法的精髓。
  如此一来,废除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就开始有了理论基础。
  有了理论基础,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办得多了。不管你犹太人答应不答应,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你们犹太人讲理不讲理不打紧,但是我们是常青藤院校啊,我们是要讲道理的,对不对?
  树立一个好理论,这套思路就顺利贯彻地执行了一半,而剩下一半就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上流社会子弟的录取制度。
  “录取办公室”这时候应运而生,负责学生的录取工作。录取办公室综合考评学生的成绩、品质、能力、潜质等各个方面,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在这些方面中,成绩是可以量化的,是一个很客观的标准,但是品质、能力、潜质这些方面如何评价?

  答案:“录取办公室”成员自己看着办吧。
  这样一来,录取标准就由一个很客观的考试成绩变成了一个很主观的“自己看着办”,给予了学校招生很大的自主权限。基本上形成了“我想录取谁就录取谁”的局面。犹太学生的录取率一下子从将近过半降到了22%,成功出色的完成了降低犹太学生录取率的战略规划。
  由于学校的做法有理论基础(刚刚已经给出证明),有舆论支持,并且上流社会也是极为赞成的(这个不赞成才见鬼了)。再加上犹太民族大多属于后来移民。社会根基弱,所以也只能吃了哑巴亏。
  随后,常青藤院校另外三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立刻效仿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推出了各自的“录取办公室”,这套“颇有成效”的录取体系很快复制到全国范围,并且在二战之后得以保存下来。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美国今天肯定会存在“富人的孩子上好大学,穷人的孩子上差大学,再穷一点的孩子不上大学”这一必然结果。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反而一些名校更倾向于录用一些真正有才华的孩子。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平民阶级意识的崛起,这套旨在为上流阶层服务的录取体系在社会中饱受诟病。随后在六十年代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起的教育平权运动中,对这套录取体系进行了改革,用于服务弱势子弟。修改之后的录取体系实施下来,居然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
  到了现在,这套体系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了。
  学生们把申请资料邮寄到这个叫“录取办公室”的地方,然后就开始漫漫而有期限的等待。通常申请资料会包括ACT或者SAT的考试成绩,家庭背景介绍以及个人的相关介绍。
  “录取委员会”的成员对每一份材料进行严格的审阅,并集体讨论这个学生是否符合录取的要求。这个时候,成绩只是一个参考标准,而录取的关键还是在于成员们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潜质的综合考虑。
  比如说某个学生在中学期间摆过地摊,或者是有挨家挨户推销的经历则可能会被认为有未来商业领袖的潜质;又比如说某个学生经常参加社区劳动、做义工、爱护花花草草则可能会认为具有未来社区领袖甚至美国总统的潜质。
  当然我这里只是说可能,因为潜质这个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通常是“录取委员会”的成员说你有你就有,说你没有你即便是有也只能没有。
  如果你申请资料是这样的:成绩全A+,历史课代表,同学的辅导老师,舞蹈队成员。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比较牛,当然我也会觉得你比较牛,你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名校录取,当然我也觉得你应该会被名校录取。但是很可惜,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简历不一定会被录取。
  因为这份简历还没牛到人家非要录取你的地步,这样的牛人每个高中都有,而且一抓就是一把,不信你去各个高中看看,那些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前几名的大概都是这样的牛人。这样的牛人就像是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一般:优等生,热爱学生,有文艺特长,一大堆优点,但是毫无特别之处。这样的学生对于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追求创新的美国人来说,是最不能容忍的,当然也无法打动成员组。

  但是如果你的申请资料写成这样:成绩全A++,因为对历史特别有兴趣,所以被任命为“历史课代表”(某某课代表)。同时在家庭背景资料中介绍你家住在贫民区,父母因为吸毒双亡,你要一边上学一边打零工,还要照顾比你小的弟弟妹妹以及比你大一点的因为患病而神经失常类似白痴的姐姐。在学校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你,每天都是冷嘲热讽的,但是你还是热心的给其他同学补课(同学辅导老师),你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成为一个舞蹈家,所以一直在学习的舞蹈队进行训练(舞蹈队成员)。

  那么恭喜你,这份资料很可能会打动“录取办公室”的成员们。大家很可能会一致达成共识:这孩子太了不起了,家里都成这副鸟样了,还要坚持上学,如果不是脑袋进水出了问题,那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这样的学生非录取不可。当然,我这里说的也仅仅是可能。因为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准了这一趋势,纷纷把自己搞得很惨,即便不是真的很惨,也要说的也很惨。
  当然除了走“悲情”路线之外,想进这些名校,也还有其他玩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