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2-03 23:22:26
第二十一章:要打仗了(2)
零号和阿越爬在草丛里,看着远处的一座高耸的观察哨。阿越介绍说:观察哨每班两个人,一天一夜,每天下午18时换班。这里偏僻、没有手机信号,观察哨与总部的通讯使用一种简易的发报机,每小时发布一次正常讯号、并编制了一套异常情况下的电报编码。这里的林木并不茂盛,观察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那怎么办?咱们摸上去干掉他们,然后你在上面冒名顶替、当观察员?”零号问:“你说的当我的观察员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给我当狙击观察员,给我校正射击参数。”
“我不会站在上面当观察员,也不会给你担任狙击观察员。”阿越笑吟吟地说:“你不是讲过吗?你的命比我金贵,我只负责观察战场情况,决定什么时候撤退,以保证你金贵的性命。”
“那这个观察哨怎么办?”零号刚问完,就醒悟过来:“我明白了,这不快换班了嘛。”
换班过后,观察哨上挂出一件破背心。阿越看到后,说:“走吧。”
他们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了预定的地方。看到有三个人躲在草丛里,身边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背包。一个矮胖的中年人笑眯眯地打招呼:“阿越小姐。东西都带来了。”
阿越先拿出一只望远镜递给零号,指着前方说:“战场就在那里。”
零号接过望远镜看了一阵子,觉得这个狙击地点选得不错。安比亚防线的后背几乎完全暴露出来,射程在700到800米之间,非常合适。怪不得安比亚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观察哨,这可是他的后方啊。
“不是让你们搞一只带消音器的狙吗?”身边传来阿越不満的声音。
零号一边观察一边说:“我们又不是打一枪就跑路,要不要消音器没有关系,同样都会暴露。”
阿越不满道:“可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啊?”
那人仍然笑眯眯地说:“他们就交给我这些东西,我可是原封不动地带过来了。”
零号放下望远镜、拿起那把狙击枪,瞬间感觉自己穿越了。
这把枪的名字叫做Ka98K、又称毛瑟98K,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大批量投入使用了,而且是作为德国部队的普通武器列装的。不可否认,Ka98K是世界上性能最为优异、使用时间跨度最长的步枪。可它只是步枪,一开始并没有作为专门的狙击步枪来使用。在一战时,它以长射程,大威力及高精度创造了骄人的战绩。这时德军开始挖掘一些优良的射手、并专门发给他们光瞄进行狙击作战,给同盟国造成了相当大的杀伤。
二战时,崇尚机械化的德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狙击战,Ka98K被冷落。入侵苏联后,遭受到苏联红军重大的狙击杀伤,又把98K重新提回狙击行列,在斯大林格勒与苏联的莫甘纳辛展开了相当惨烈的狙击大战。不过由于德军仓促应战,狙击人才较苏联有所缺失,一直没能占领上风。到盟军诺曼底登陆时期,98K重又焕发光芒,把盟军压制得寸步难行、胆战心惊。
98K的最大设定射程是2000米,普通士兵肉眼的瞄准目标一般不超过370米,这也是多数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在400米以内的设计依据。在装备6倍光瞄的情况下,用98K可以射杀600到1000米左右的目标。不过射杀1000米及以上的目标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底了
零号手里拿的是以色列生产的毛瑟Kar98k,子丨弹丨口径由由原来7.92改为北约7.62,部份更改用榉木枪托。70年代至80年代,他们把Kar98k卖给拉丁美洲国家及世界各地的民间市场。
看着手里锈迹斑斑的古董,零号说:“还好,配备的是6倍的光瞄。阿越,你用的什么家伙?”
阿越拽出一把AK47:“突击步枪,观察员的标配。”
“老观察员的标配。”看到阿越瞪眼睛,零号赶紧说:“不是说你,是说枪。我看看子丨弹丨。”
还好,子丨弹丨还说得过去。
这时候矮胖的家伙掏出一包东西递给阿越:“我自己又偷偷弄了些子丨弹丨,是我自己弄的。”他一付骄傲的样子。
零号看到子丨弹丨,哭笑不得,他举着手里的步枪子丨弹丨问:“你不觉得这两种子丨弹丨不一样么?”
那人说:“知道啊,一个是圆头的、一个是尖头的,但口径一样啊,都是7.62……呃,不一样长,会不会有影响?”
零号狙击用的子丨弹丨是7.62 x 51,阿越手里的AK47用的是7.62 x 39,这家伙拿来的是7.62 x 25,是常见的一种手枪、冲锋枪使用的子丨弹丨。
零号有些上火:“长度不同肯定有影响,能不能装到枪膛里、弹壳能不能退出来、能不能击发?还有,如果发射药不同可能会炸膛,那样不但打不死敌人、可能会打烂我的脑袋。你以为口径相同的子丨弹丨大小就一样?口径只是个综合数据,不一定就是子丨弹丨最大直径的部分。我给你科普一下,尖头子丨弹丨是步枪用的,讲究更好的穿透力和飞行的稳定性;圆头子丨弹丨是冲锋枪和手枪用的,讲究的是停止能力。瞎!我给你说这些干什么。”
看到阿越偷偷地笑,零号冲她瞪眼睛:“我没看到观察设备,谁来测定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海拔等数据,给我提供校正参数?”
那人插嘴道:“啥?温度、湿度也会影响子丨弹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