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0-13 11:14:40
第十六章
唐立德已经在寒风中徘徊了两个小时,他站在离淞沪警备司令部不远的地方,耐心地看着那道不起眼的院门。他的心情很焦急,但外表依旧显得很镇定,他穿着昂贵的毛料大衣,戴着黑色礼帽,抽着红木烟斗,对匆匆走过的人们和蔼地笑着。只有当偶尔有一辆汽车从他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堆尘土把他淹没时,他才会皱着眉头低声抱怨一句,然后小心地拍去身上的尘土,马上又恢复了镇定自若的姿态。
两周前淞沪警备司令部收了唐立德两千块大洋的那个人被调到南京,临走前他告诉了唐立德一个消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现在有几个空缺,当然,这些空缺原本算不上什么肥缺,但在目前这样的局面下,能在军事委员会谋到一个职位并由此有了能随时离开南京到武汉的特权,对所有的人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样一来,普通人对这样的空缺自然是难以置喙了。不过据确切消息,作为抗战宣传部门,政治部需要一名实际参加过作战的军官参与相关工作。
“你可以去试试,”他对唐立德说,“那些人很少有上过前线的。”他说这话时态度很热切,他马上就要离开上海,离开这座对于一名军人来说充斥着死亡威胁的城市,他的心情很舒畅。他只是对没能更多地帮助唐立德感到一丝抱歉,他真诚希望这个消息对唐立德能所有帮助,也算是这两千块大洋能体现出的最后的价值。
唐立德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唐志坚不但参加过作战,而且获得过勋章,由这样的有功之臣来对民众进行抗战宣传,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他甚至认为这件事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复杂的运作,只需要把唐志坚的相关情况上报军事委员会,他们还能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更不要说,他还是委员长的学生。
唐立德激动起来,他知道这件事必须要抓紧,因为前线现在日趋吃紧,唐志坚随时可能出现某种意外——对于一名正在淞沪前线作战的军人来说,也许能活下来才是意外——他知道战争进行得很惨烈,也知道那些天天鼓吹胜利的消息后面是无尽的累累白骨。
日期:2015-10-13 11:15:45
他再次通过各种关系认识了淞沪淞沪警备司令部一名新来的上校,据中间人说他很有办法,在第九集团军和军事委员会都很吃得开——消息的准确性是建立在中间人的身份之上的,他曾经是国民政府参事,早年跟着汪兆铭,后来因为汪先生失势才蛰居上海,现在汪先生又得势了,他也蠢蠢欲动,说南京方面马上就会来电报,让他到武汉筹备迁都的相关事宜。
当然,找到吃得开的人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唐立德拿了五千大洋和一千美钞——这差不多是他最后的一笔可以动用的私人财产——给中间人,三天后他见到了这名上校,向他介绍了唐志坚的情况,上校满口答应,说是会马上向集团军司令长官推荐唐志坚,并且由司令长官本人介绍到南京军事委员会。
“你放心,”他拍着唐立德的肩膀说,“张长官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长,你儿子不但是委员长的学生,也是张长官的学生。”
唐立德谦卑地笑着,他说他希望马上能办成这件事,因为现在战局很紧张——他小心地使用这个字眼,不至于使对方产生反感——而且据他所知政治部那边要人也很急。
“我见到张长官就说这件事,”上校满不在乎地说,“你儿子是国家功臣嘛,又是委员长和张长官的学生,天子门生嘛。再说了,在哪儿不是抗战,在上海是,在南京也是,以后在武汉也是嘛。”他似乎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妥,又说:“只要对抗战有利,对不对?地无分南北嘛,啊,哈哈。”
唐立德认为这件事两天就能办好,即便不能马上到南京,但至少可以先把唐志坚从作战部队调到集团军司令部,或者军部,最差也可以先到师部当个参谋,然后等待南京方面的委任状。
但他足足等了十天,他终于失去了耐心,他打电话给中间人,但中间人马上就要离开上海到武汉,因为他已经接到国民政府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刻去武汉,他正在收拾行李,马上就要出发,不过他答应临走前给那个上校打电话,催他尽快办这件事。
“你放心,”他安抚唐立德说,“即便他办不了,我还可以办嘛,我到武汉马上就能见到汪先生,我可以让汪先生出面办这件事,汪先生的面子不比张长官大么?他可以直接找委员长。”
这句话并没有使得唐立德放心,反而使他有一种不祥之兆,他紧张起来,由于无法联系上上校,最终他决定直接去找他,他辗转打听到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地址,并在一大清早就守候在寒风中等待着他出现。
他终于看见一个略显肥胖的穿着黄尼军大衣的中年男人从院门走出来,他喷出刚刚吸引的一口烟,灭掉烟斗,整理了一下衣服,满面笑容地走过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