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华何光---远古华夏文明全球开拓史揭秘》
第18节

作者: 公子戈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0-17 14:12:46
  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直到宋代,天府农业文明尚达于鼎盛 ,正如文天祥所说:“蜀自秦以来,更千年无大兵革,至于本朝,侈繁巨丽,遂甲于天下。”
  两汉和唐宋时期,是巴蜀生态和文化发展均居于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时期,出现了巴蜀文化的两次鼎盛。当时的巴蜀人创造了世界漆器制造中心、世界天然气发现始源地、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纸币“交子”的产生地等几十项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对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骄傲的。
  在文化世界,巴蜀文化创造者向以善于体认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即《华阳国志》 所说: “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则秀冠全国。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李调元和郭沫若, 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诡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直到“五四”时期,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吴虞,体现了蜀人勇于开拓、不畏权势和习惯势力的精神。

  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本是两支各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古语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四川所出四大元帅, 三个是巴人。而四川的著名文人则多数出于西蜀。这表明巴人和蜀人的文化性格是不同的。蜀人自古即柔弱褊陒,狡黠多智,而巴人则历来强悍劲勇,朴直率真。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巴人和蜀人都能将迥不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整合、融铸在一起,相反而又相成。

  日期:2017-10-17 14:13:23
  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句古话,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思想。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

  日期:2017-11-24 10:52:48
  第三章 天府之国 都广之野
  研究历史,有2条准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条是必须有真实的古籍文献记载,一条是必须有真实的考古文物发掘。中国的历史考古研究,是非常严格的遵循这个准则的。远远不是西方那种既没有真实的古籍文献记载,又没有真实的考古文物发掘,却能堂而皇之、大言不惭、恬不知耻的写进历史教科书的荒谬无耻行径能够相提并论的。
  前面讲了,在巴蜀大地通过长期艰苦的考古研究,已经发现了至少240万年前一直到5万年前的完整人类进化链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被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条,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这些考古探索发现,明白的向全世界宣告:人类起源于中国,人类的起源地在巴蜀大地-重庆四川区域。
  那么,5万年以下的文字记载有没有呐?这就是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探索的问题了。巴蜀的历史已经十分古远了,研究起来相当的艰难,但是,还是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深入探讨研究。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名篇:
  蚕丛与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众所周知,李白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一直都是在四川度过的,他对于四川的上古历史肯定有一些别人因各种条件了解不到的资料,所以,李白明确的指出来,巴蜀的上古历史至少是在48000年前,有明确的时间,有明确的人物,有明确的事件。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文学发挥而已,不要想太多。这种看法不对,如果,是李白的文学夸张,他完全可以说84000年,他也可以说12000年,但是,很显然,李白明确指出的是48000年这个时间,他肯定是有依据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古人写诗,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必须是有典有据,你随便乱写一通,无数人等着看笑话打脸呐。然而,1500年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李白,你写的48000年不对。

  另一条线索,是西汉大文学家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里面明确记载了巴蜀的历史至少有34000年。非常遗憾,扬雄的《蜀王本纪》原书已经失传了,现在人们对于《蜀王本纪》的了解,是通过别人的一些著作中引用的扬雄的话,我们才能够得知一二.
  日期:2017-11-24 11:19:47
  《蜀王本纪》,又称《蜀本纪》、《蜀记》,据说是西汉大学问家蜀人扬雄的著作,也有说是三国大学者,蜀人谯周的著作。
  这本书保存了很多古蜀传说,只是都很神奇怪诞,司马迁不相信是史料,不过,近年的巴蜀考古,却日渐使这些怪诞的故事显露出历史的真实。
  四万八千岁的记载没有在现存的《蜀王本纪》佚文中发现,但三万四千岁的记载却不止被引用一次。三万四千岁和四万八千岁,差距不大,所以李太白很可能是有史料依据的。但是,三四万年,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也只能作为个人偏好采信,比如我就很愿意相信。
  日期:2017-11-24 17:50:4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