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第27节

作者: 晴雪满竹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林景云牺牲时,他的父母、妻子和女儿毫不知情。见久无音讯,老母亲快哭瞎了眼睛,妻子刘慕华天天到村头焦急张望。林洁珍当时6岁,已略略懂事,每天缠着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一直到1951年,张云逸来到家中,他们才知道真相。随后,林景云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尽管林景云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然而,他的后代一直有个巨大的遗憾:没有找到烈士的遗骸。

  黄宝珠说,他们以为凭祥阻击战中已没有幸存者,无从打听外祖父的情况,向红八军其他人员询问,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上世纪60年代,龙州曾经有一名土匪招供指认了林景云被杀害的地点。后来他们家便常到鸭水大榕树下祭拜先人,以寄托哀思。
  林景云魂魄无踪,也成了战友们心头之痛。不论在国内海外,几十年里老战友聚会,都习惯地在餐桌上多放一个酒杯,敬完林景云才动筷。
  2004年林家后人参加龙州起义纪念馆开馆仪式,顺便到鸭水,正好看到梁炳聪在榕树上刻的那句话,知道此地有知情者,就把寻找遗骸的想法告诉了馆长黄志光,托他留意。
  等他们真正见到先辈的遗骸,已是5年之后了。
  梁炳聪解释说,他多次反映没得到重视,有点心灰意冷,打算不再提这件事情了。直到2009年,得知本村有一名姓李的人在龙州起义纪念馆工作,才再次燃起了希望。他把父亲那份回忆录复印了一份,让李馆员交给黄馆长。
  黄志光如获至宝。他和龙州原党史办主任、今外宣办主任黄华生一起仔细研究,多年的知识积累告诉他们,这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史料。为慎重起见,黄志光还向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请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梁玉汉的回忆,和史料记载吻合度很高,很多细节无法编造,可以确信,应当是龙州起义史料的重大发现。结合他所提到的林景云牺牲的细节,他们分析:目前找到的这具无名遗骸,很可能就是林景云!

  2009年9月16日,黄志光打电话给黄宝珠:“妹啊,在龙州鸭水找到了一具遗骸,90%可能是你外公。”在工作过程中,黄志光也被英雄事迹和后人的情怀感染,彼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那是一个晴朗秋日的中午,50多岁的黄宝珠和60多岁的姐姐黄志坚,正在南宁西园饭店旁边的街上不紧不慢地走着。这个电话毫无预兆,黄宝珠猛地停住了脚步,嗓子发紧,眼泪霎时涌出。黄志坚急问:“怎么啦?”黄宝珠一手拿着听筒,一手扶着姐姐的肩膀说:“外公…找到了!”
  黄志坚听了,“双腿发软,身体有飘的感觉”。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路人奇怪的目光中,姐妹俩旁若无人地紧紧相拥,泪流满面。
  黄志光在电话中说,等完全确定了你们再来。
  可是,黄家姐妹哪里能等?不到一个星期,她们就迫不及待来鸭水看望“外公”了。见到梁炳聪,黄宝珠姐妹泪眼婆娑,当场下跪,喊他为“舅舅”,说不管找到的是不是林景云,就冲父子俩几十年的心意,也要报答这份恩情。
  激动过后,他们一一核对所有细节,认定了:就是林景云!真相大白那一刻,一家人再度相拥大哭,在场人无不感慨动容。
  2010年3月7日,林景云的遗骸被重新起出,安葬到不远处特意为他建造的烈士陵墓中。那天,年迈的林洁珍坚持上山为父亲敛骨,黄宝珠等兄弟姐妹在乍暖还寒的风中一跪就是一个小时,当晚还在墓前为外公守灵。
  日期:2019-03-03 10:40:10
  爱在延续  不变的人间真情

  11月17日,记者来到林景云墓前。这大半年里,前来祭拜者不下万人。英灵终于有了安息之所,这个结局,成全了人们的期盼,也成全了一段传奇,更传递出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温暖。
  自治区党史研究室陈欣德研究员说,当年红八军的斗争形势非常严酷,不少军官变节、打退堂鼓,而林景云始终坚定不屈,死战到
  底,他是一个真的英雄。
  全程见证遗骸寻找过程的黄华生,是个硬汉子,也禁不住动情地为林景云写了首诗《渴望》:“…您领我们去白马山吧/当年的弹坑开满鲜花/山风如歌翠竹低吟/满坡硝烟早化袅袅轻纱…”龙州县各相关部门,为林景云墓地的修建一路开绿灯,大力支持,热情欢迎英雄“安家”龙州。
  在南宁缸瓦窑林家旧宅,这所目前无人居住的屋子早已被布置成一个精巧的家庭纪念馆,详细地展出了林景云的生平和革命足迹。以前黄宝珠他们在市区的房子里办过广西首个家庭纪念馆,很多老革命、老领导、群众,甚至留学生都来参观过。
  黄宝珠说,纪念馆更像是林家、黄家的一个家庭教育基地。后辈讲起他的故事如数家珍,连家中才两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有个太爷爷是英雄。哪个孩子做错了事,只要说一声“你对得起祖先林景云吗”,他们都会羞愧难当,立即改正。
  黄宝珠说,作为后辈,我们要把外公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个革命功臣。他待人宽厚,情感真挚,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身上的优秀品德,对后辈影响很大。
  在父亲的感召下,林洁珍虽然顶着烈士家属的光环,但她不向组织伸手。她退休前是个普通的工人,多年来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协助居委会工作,积极抗洪救灾。1983年以来,政府发的抚恤金她分文不取,用来资助9个贫困生就读。她有4个儿女加入了中国***。2009年10月,林洁珍和91岁的丈夫,双双入党,实现了此生最大的愿望,成为美谈。
  11月22日,在林家旧宅,阳光洒满庭院。林洁珍动情地唱起了当年父亲在此地教会她的童谣:“只老鼠,两头拱,拱穿小姐嘅皮褛…”一字一句,一声一调,记得清晰如昨。老太太表情生动,仿佛变回了那个6岁的小女孩,淋浴在父爱的光辉中。
  12月8日,红七军、红八军北上8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南宁举行。林洁珍和梁炳聪等红军后人再度相会,谈起林景云近况,大家的心头都得到了慰藉。80年光阴流转,物是人非,不变的是温暖的情谊。
  林景云虽英年早逝,但名留史册。80年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而这些爱,还在延续!(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车欣欣)
  烈士有幸,忠骨得以重现厚葬,而散落在越北荒山野岭中的千名英烈的忠骨,何时能回归祖国?难道让他们永远成了荒山野魂?
  日期:2019-03-03 20:54:52

  下午到龙州县城后没作停留,穿城而过,直接到距县城五公里的龙州烈士陵园。
  龙州烈士陵园位于龙州县上龙乡弄平村,距县城五公里,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为安葬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牺牲的烈士而建。园内烈士纪念碑一座,高六米,碑主体为一位战士雕像。
  陵园内安葬两千零八名烈士,主要为四十二军官兵,其中对越自卫还击战牺牲的烈士一千八百七十九名;其中有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授予的战斗英雄十名,一等功臣六十五名,二等功臣二百三十二名;三等功臣一千零七名。
  日期:2019-03-03 21:13:26
  林凤云,1928年生,辽宁人,42军126师副政委。1979年2月17日,林凤云乘坐的装甲指挥车被越军炮火击中,不幸胸部中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强忍剧痛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销毁。林凤云是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副师级干部,时年51岁。
  赵连玉,1930年生,辽宁人,42军126师副师长。1979年3月9日,赵连玉在阵地上研究作战方案时,被敌人的阻击手击中牺牲,时年49岁,赵连玉是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副师级干部。
  黄将军的三位战友也安葬在这里,一二九师配合四十二军作战,一二九师的烈士都安葬在这里。
  日期:2019-03-03 22:23:53

  龙州烈士陵园唯一的一位女烈士,也是自卫还击中牺牲的唯一的一位女烈士,她的名字叫郭容容。
  郭蓉蓉山东省福山县人,**党员,1974年9月参军,隶属54军第162师政治部电影队队长。 郭蓉蓉战时分配在救护组,随车去前线运送伤员遭敌伏击而壮烈牺牲。
  再一次避谣,郭蓉蓉是自卫还击中牺牲的唯一的一位女兵,网上那些说什么女兵被俘,受尽凌辱,砍成海豹人的纯是胡说八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