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第54节

作者: 晴雪满竹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发电厂设在10号高地旁,占地数百平方米,厂房是单层建筑,钢筋水泥浇铸,十分结实,一般的炮弹落在厂房顶棚上无济于事。里面陈设着一部功率较大的发电机,还有变压、输电系统。旁边有一个较大的山洞,洞口和里面还有两组发电机组。越南考虑得很周到,万一洞外的发电厂被炸毁,洞里的两组发电机仍可工作、供电,当年,越南为了对付美国佬飞机的轰炸而费尽了心机。没想到,今天断送在中国军队的手里。

  工兵先将洞里的两组机组炸毁,接着,从汽车上搬下一箱箱丨炸丨药,堆在发电厂的主机旁,估计这批丨炸丨药有800公斤。乘他们在拉引爆电线时,我赶快离开,躲在200米外的一块巨石后,做好拍摄准备。因我的武器(照相机)虽有,子丨弹丨(胶卷)却奇缺,每拍一个镜头都要计算好,一张成功,有的难得镜头也不能超过两张,否则往后还有什么新任务,我的照相机只能喝西北风了。
  这是从远处看到的发电厂爆炸画面(1979.3.1)越南那怀
  日期:2019-03-13 21:03:49
  一声巨响,好像地震似的,整个山谷都在摇动,浓烟冲天,气浪扑人,我将调到无限远的相机举起,拍了一张,又缩回石头后面,这时,钢筋水泥块从天上倾泻下来。
  一切恢复平静,我和工兵一起走进看看:厂房倒塌,上面的水泥框架连成一片。发电厂成为一片废墟,又再补拍一张。
  炸毁后的发电厂
  日期:2019-03-13 21:05:02
  第三个目标是汽油库
  那怀地区是越南北方的军事通信中心,汽油的储藏量很大,油库只消一小包丨炸丨药,就燃烧了两个多小时。
  汽油库爆炸

  日期:2019-03-13 21:06:02
  第四个爆炸目标是第二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的机房设在一个较大的山洞里,里面隔成一间间的房子,设备甚多。我不是搞广播或电子工程的,说不出这批设备的名称。洞口两扇大铁门,一块越文招牌。搬了部分中小型设备后,工兵从里到外,每间房子,每部机器旁都安上一包丨炸丨药,将引爆线引出洞口,一项一项爆破。
  北越第二广播电台外景(1979.3.1)越南那怀

  日期:2019-03-13 21:07:19
  最后,是电台的演播大厅,山洞口放了一包较大的丨炸丨药,爆炸时,铁门被气浪掀出老远。
  已经是下午5时了,工兵将缴获的物品搬上车,准备打道回府,刚走不多远,发现三辆敌军用汽车停在山坡旁的一块平地上,周围还有十多个汽油桶。这三部汽车中,两部是 “解放牌”,一部是苏联的“嘎斯”69。副营长派了两个战士带上一包丨炸丨药去执行爆破任务,我们停在200米外的公路边“观战”。
  我预感到将会出现一幕壮观的景象,便跳下车,拿着照相机,做好拍照准备,但太远,走近到100米处,这时,一声巨响,汽车开始燃烧,我觉得距离太远,又想靠近一点,一连指导员在后面喊:太危险了,别靠得太近,要不要派两个战士陪你。
  我回头说:不用啦,我会注意的,又拼命往前跑,50米处,我又用相机对了对,还是远了点,直跑到距燃烧的汽车20米处,才感到满意,三辆汽车和滚滚的浓烟都在镜头里显示出来。(下图)
  被炸毁的敌军车(1979.3.1)越南那怀

  日期:2019-03-13 21:08:17
  这时,汽油桶受热,一个接一个开始爆炸,有的被气浪抛上半空,在空中爆炸后,随着汽油的溅出,火舌四处喷射。的确危险,我赶紧拍下敌军车爆炸燃烧的镜头后,退回到50米以外的一块巨石后面躲一躲,想看看还有什么奇迹发生。
  在巨石后面站稳,相机对准目标,却感觉到脚下的泥土又松又软,心里有点发毛,赶紧低头看一下:呀!旁边埋着半露半掩的两枚地雷,离我的右脚跟只不过15公分。这是连环雷,三分之二埋在泥里,三分之一露在外,估计是2月26日367团一营攻打那怀之后,夜里为抵御中国军队的再次进攻,或是346师指挥所深夜逃跑前而埋下的,土质较新较松软。只要踩中其中一枚,两个会同时爆炸。要不是感觉到心里发慌、脚底有点儿发毛而低头看一看,右脚再挪过去一点,也许连人带相机会被抛至半空,甚至会把我送往极乐世界。但这两枚是人道地雷,人炸不死,最起码是一条腿没了。我吓出一身冷汗,全身直打哆嗦。

  此地不能久留,赶紧把相机装进挎包,乘两个汽油桶爆炸的间隙,小心翼翼地跳出来,没命地从稻田地往回跑,离开这个恐怖之地。
  日期:2019-03-13 21:09:13
  侦察2连归建后,各侦察排均回到自己团里,成为各团领导的“抢手货”。领导到哪里指挥战斗、检查战备都要侦察排的战士当保镖。因为,这些战士都经过生死考验,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新兵,李共辉广州市人,在广东顺德插队当知青,因生活太艰苦,便于1978年底报名参军,谁知一入伍便被拉到了中越边界的龙邦镇,并安排在369团特务连工兵排。
  新兵李共辉

  日期:2019-03-13 21:10:11
  部队迂回到那坡后,师临时组建侦察2连,置属于李德元副师长领导下的侦察大队,小李又被调至侦察2连。经过无道村遭伏击一战,城市少爷兵李共辉成熟了许多,在这次战斗中学到了不少战争知识,敌情观念增强了,吊儿郎当的习气也少了。回到团里,他当了谭副团长的贴身保镖,副团长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细心观察环境,注意敌情,随时应付突发情况。
  今天,他跟随谭副团长来到通信站,就369团部分部队撤出通信站之事,副团长在给干部作交代。小李乘此空隙,临时出来转转,呀,42支高耸天线,多雄伟壮观!这时,他远远看到一名着装整齐、年龄约30多岁的军官,跨过满是泥水的田埂,赶到小路边拍摄一小队正在追击敌人的战士,接着又停下来,拍摄正准备炸毁的通信电线杆。由于太远,只见这人又一步步靠近爆炸物。呀!是哪来的不怕死军官,至少是个团级干部吧。李共辉想大声喊:太危险了,老军官!可距离60多米,军官听不见。接着,附近又有两发炮弹爆炸,弹片横飞,大概有弹片落在军官周围,只见他急忙跳下水田,趴在田埂上,右手高高托着相机。爆炸过后,“不怕死的军官”又去拍摄其他东西了。

  下午,李共辉正随最后的小分队撤离通信站,他又见到那位军官托着120双镜相机,一步步接近三辆被工兵正在炸毁的汽车。浓烟滚滚,汽油带着火花满天飞,可不怕死的军官还是拼命往前跑。太危险了,小李的心差点儿被提到喉咙上,光紧张,喊不出声来。
  在李共辉心里,两个人物最可敬:一是明知有可能牺牲自己,也不让干部战士去冒险的侦察二连指导员朱秀金。另一位就是背照相机的“不怕死军官”。
  复员回广州后,他四处打听这位“不怕死军官”的下落,终于在33年后见面。这时,这位战地记者已70岁了。
  3月2日早上,后勤军械科派了20多辆大卡车,准备到那怀地区军械库搬回一批枪支和炮弹。我也跟着一起进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