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18节作者:
折冲万里
唐朝与渤海国之间的良好默契,使得双方关系愈发紧密。以经贸为例,几乎每年都有渤海国的方物运抵长安,有时一年数次。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渤海王大钦茂于四月、六月、十一月、闰十一月、十二月,先后五次遣使入朝,贡献方物。平卢镇南迁淄青后,大批渤海贡使和商旅,随之云集至山东,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年间,淄青一带“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由于渤海贡使及商旅往还不断,为有效管理并促进双边的经贸往来,唐朝特在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设置“新罗、渤海馆”。其中的渤海馆专以接待过往的渤海贡使和商贾。山东登州也因此,成为了唐渤互市贸易的经济中心。是时,登州口岸常有渤海国船只停泊,入唐求法的日本和尚圆仁在登州口岸,就曾见到“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的场面。继先前的鸭绿江朝贡道后,史学家又将从渤海王城经过海上,抵至长安的线路,命名为新的朝贡道。为规范管理,唐朝责令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渤海,代表朝廷经营、节度有关渤海国的各项事宜。开成年间,渤海国运输熟铜,来唐货易,淄青平卢节度使便奏报朝廷,“请不禁断”。而这也表明,即便中晚唐时期,淄青平卢节度使仍在履行着节制渤海国的职能。
很多人抨击唐朝对渤海国,只是名义统治。而且,这种统治,完全是以经贸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依托得。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统治关系的含金量,并不比真刀真枪、武力占领的统治关系低。且不说,双方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唐朝与渤海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唐以后,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也非常和睦。诚然,安史之乱期间,渤海国的忤逆,着实令唐朝愤慨。但平息叛乱后,渤海国坚持向唐朝称臣纳贡,主动维系同唐朝的政治联系,当然,唐朝基本也不干涉渤海国内政。但渤海国的长期坚持,化解了唐朝曾经的猜忌。肯定渤海国谦恭敬顺的同时,唐朝也把渤海国视为忠实的臣属。所以,唐朝才会对渤海国有,“朕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及“卿既尽诚节”的评价。而且,正如前文所言,长期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互相认同和彼此融合。故此,“地虽海曲,常习华风”的渤海国,才能做到同唐朝“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晚唐诗人温庭筠据此,坚持认为,渤海国与内地“车同轨,书同文”,同属一个文明,同为一个国家,而这也是对唐朝与渤海国关系的最好诠释。
得益于同唐朝的良好关系,渤海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由于,多年交往中,渤海国侍奉唐朝,始终谦良恭谨,跟飞扬跋扈的河朔三镇,形成鲜明对比。唐朝对渤海国,也是非常信任,并将其视为在东北地区的有力内援。为了制衡河朔三镇中,位于幽州的卢龙镇,唐朝决心大力扶持渤海国。基于此种考虑,唐朝默许了渤海国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时期(公元818年—公元830年),渤海国吞并了忽汗海(即镜泊湖)以北的靺鞨部族,包括: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靺鞨部族。大仁秀在其地,委任官吏,进行直接管辖。而其余黑水靺鞨诸部,亦受渤海国控制,黑水都督府随之解体。除了向北扩张,收服黑水靺鞨,渤海王大仁秀还在东南方向,对新罗大举用兵。新罗大败,被迫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专以抵御渤海国。到渤海王大仁秀在位期间,渤海国达至鼎盛。据《新唐书》记载,渤海国建立之初,“地方两千里,编户十余万”,人口仅约五十余万。待至鼎盛时,渤海国已“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人口则至三百万左右。疆域内化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时,渤海国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并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日期:2019-08-05 21:36:29
四、
围绕渤海国的历史之争,中韩两国学者之间,有过一段公案,即唐末辽东半岛的归属问题。学术界达成共识,唐朝末年时,辽东半岛已为渤海国占据。但韩国学者错误地坚持,这意味着,晚唐时,渤海国以武力占据了辽东半岛。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那么唐朝治下的辽东半岛怎么就变成渤海国土了那!欲解此问,我们需先探究一下,唐朝在辽东半岛的统治。
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唐高宗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辖地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唐朝急于集中精力与吐蕃开战,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方向,遂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撤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江以南,原属高句丽、百济的大片土地,被新罗吞并。但作为传统汉人聚居区的辽东半岛,则依旧在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牢牢掌控下。自古以来,东北地区的各支少数民族,就对辽东半岛垂涎欲滴。想当年,高句丽为侵夺辽东半岛,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艰苦鏖战百年之久,才从后燕手中夺占了辽东半岛。此举奠定了高句丽日后壮大的根基,但也因占据了传统的汉人疆土,而得罪了隋、唐两个强大王朝。最后,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不断讨伐下,曾经称雄一时的地方强权高句丽落个灰飞烟灭。
渤海国建立时,起于“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该地名为原“高句丽北部”,实系高句丽向北扩张时,征服的粟末靺鞨诸部领地。而且,自立国起,渤海国便将开疆拓土的重点,放在了鸭绿江南境和乌苏里江流域,而不是南部肥沃的辽东半岛。为争夺北部的黑水靺鞨,渤海王大武艺甚至不惜与唐朝开战,可包括大武艺在内,历代渤海王,都没有试图去染指辽东半岛。渤海国所以不敢觊觎辽东,根本原因在于,若占领辽东半岛,即意味着南部国境线将与唐朝全面接壤,同时,又与唐朝结下不可化解的梁子。一旦唐朝实力恢复,再来发难,难保渤海国不会重蹈高句丽的覆辙。而且,唐朝征讨高句丽时,除黑水靺鞨外的靺鞨诸部,几乎都沦为了唐朝、高句丽双方的炮灰,饱受池鱼之殃。无数靺鞨部民惨遭屠戮,尸横遍野。曾经惨痛的民族记忆,以及高句丽亡国灭族的前车之鉴。使得渤海国的统治阶层,对任何尝试染指辽东半岛的企图,都极为忌惮,生怕再引发同唐朝的全面战争,而引火上身。
大门艺在劝阻渤海王大武艺时,曾言:“唐,大国,兵万倍我,与之产怨,我且亡。昔高丽盛时,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可谓雄强,唐兵一临,扫地尽矣。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王将违之,不可”。其实,心惧大唐的,又何止大门艺一人,渤海国的王公大臣,普遍有此情结。总之,唐朝往昔的赫赫天威,令渤海国忌惮不已。再加上,渤海国非常依赖同唐朝的经贸往来,都使得历代渤海王不敢觊觎辽东半岛。即便,渤海国鼎盛时期,其南部国境也只是在扶余府、长岭府至泊灼口(今丹东鸭绿江口九连城)一线,从来没有到达过以辽东城(今辽阳)为行政中心的辽东腹地。换言之,当时的辽东半岛,依就归属唐朝安东都护府管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