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
第51节

作者: 未央08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1-22 21:51:55
  (189)
  正是靠着过人的智慧和刻意的低调,曹彬作为前朝的皇亲国戚,成功地过渡到新朝的核心层。他不仅手握重兵、战功赫赫,还非常罕见地得到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天子的信任,长期担任枢密使,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作为武将,这在北宋,非常不同寻常。
  更难得是,不仅皇帝信任他,文官们也很推崇曹彬。要知道,北宋的文官们,在皇帝的刻意的尊崇下,普遍看不上武将。不过,他们对曹彬却都高看一眼。说到底,还是曹彬做得好。
  据说,曹彬即便官居枢密使,出门时都非常低调,不仅没有排场,而且遇到文官,不管官职大小,都主动礼让。这对经历过五代武人跋扈的文官们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曹彬的仁义。
  曹彬领军攻南唐,一路摧枯拉朽。眼看就要拿下南唐都城金陵,曹彬却病倒了。领军大将们纷纷来营中探望。大家看到曹彬卧于榻上,面色红润、声音洪亮,不禁有些诧异,又不便发问。曹彬解释说,他这是心病,只要大军入城后秋毫无犯,他的病就无大碍。众将恍然大悟。
  后来,宋军入金陵,果然军纪严明,不枉杀一人,街市照常营业,百姓安然自得。想想历史上灭国之战的血流成河,曹彬此举真是天大的功德,怎么称颂都不过分。
  而曹彬的仁爱之心,也让后世之人大为拜服,并作为榜样。
  数百年后,蒙古铁骑席卷天下。忽必烈进攻大理前,有位汉人官员便向他讲述了曹彬平南唐的故事。据说,忽必烈听完,感慨不已,钦佩万分。结果,在大理杀了蒙古使者的情况下,忽必烈依然下令不得滥杀一人,保住了大理国数百万生灵。
  又过了数十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灭南宋。行前,他将曹彬的故事又原原本本地讲给伯颜听。伯颜同样听进了心里,南宋的数千万生灵,也因此躲过了蒙古人的屠刀。
  前有南唐,后有南宋。天道轮回,有因有果。
  一个人的道德,或者说一个人的仁义,正是体现在他有能力做恶、甚至拥有完全正当理由作恶的时候,他选择了良知。不为名、不为利,甚至不为求得感激,仅仅是顺从内心的善。

  仁义,就是回归人性的善。
  日期:2019-11-23 21:41:44
  (190)
  仁者爱人。
  作为赳赳武夫,曹彬得到了北宋文官们心照不宣、又众口一词的推崇,他们甚至有些迫切地将曹彬立为楷模,成为天下武人的榜样。说起来,文官们心里也藏着小心思。
  而文官的小心思,与皇帝的心思又是不谋而合的,而且统一于一项国策,崇文抑武。这项国策,影响深远,后世争议不断。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宋人的国策,还得回到历史的现场。
  五代时期,武人跋扈,有兵就是草头王,动辄起兵叛乱,天下百姓悬于武人刀口之上。天下人苦之久矣。
  赵匡胤就是武将出身,对武人之恶,自然是感同身受。可以说,对武人的忌惮和骨子里的不信任,是赵匡胤制定国策最大的心里基础。太宗和太祖的心思是一致的。太宗两次伐辽失败,统一战争基本结束,治国之策更是全面转向文治。整个社会弥漫着重视文人、重用文官的风气,而武人则被刻意地打压。
  从结果上来说,崇文抑武至少有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方面是北宋的灿烂文治,文化发达、名家辈出,可谓华夏文明的一座高峰;另一方面则是军力废弛,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外战外行、丧师辱国,直至亡国。
  除了这些直接的后果,还有很多后续的影响。
  比如,自宋之后,武将在朝堂上便彻底失去了一言九鼎的位置,也再无武将篡国的现象,类似五代之乱再无发生。文官领兵,出将入相,反倒成了一种常态。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典型。
  如果上面算是积极的影响,那负面的影响,就更多更广了。比如,因为军力羸弱,两宋屡败于辽、夏、金、元,更两次亡于胡虏。而南宋之亡,更是亡天下。甚至有人说,两宋的崇文抑武,让汉人自此失去了勇武血性之气,华夏文明更因此被腰斩。
  孰是孰非,莫能辨别。
  这些论调,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更多的还是后人的眼光。不错,后人的视角,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纵深,但也容易脱离时代的背景。而任何有关人和事的评论,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会有失偏颇。
  想想,北宋初立之时,太祖、太宗作为开国者,他们从五代的硝烟处走过来,最大的考虑,就是不能让悲剧重演,确保宋朝国祚绵长。崇文抑武,正是太祖、太宗汲取前朝教训、总结自身经验,所能采取的自然的国策。
  如此国策,受惠者不仅是赵宋天子,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厌乱思治,自然也是欢迎的。当然,最欢迎的或许还是士大夫。
  北宋的士大夫,在崇文抑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凭借着与君王共治天下的便利,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空前的文官治理体系,武人被牢牢控制在这套治理体系之中,再也没有了骄横跋扈、犯上作乱的空间。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制度设计。如果放在历史的纵深处去比较,北宋的文官体系,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应该不是过誉的评价。
  很显然,将武人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这是制度设计的胜利。即便千年之后,这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而宋人,在千年前,就能有此制度设计。
  岂不让人叹为观止?岂能有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