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洗髓经》
第17节

作者: maotouying5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6-12 10:20:49
  舌抵上腭
  舌是七支坐法里面的一支。非常重要。是连接任督二脉的一个桥梁。道家称为上雀桥。下面还有个下雀桥。复制一段南师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的讲解:
  “有关道家上下“雀桥”之说和舌抵上颚:待胃气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后,则胸间“膻中”部位,自然有豁然开朗之感。甚至,守静之极的人,还可感受—听到心脏部分,似乎有劈拍开裂的声音,犹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开”的感觉。此时严如有物下沉,气入小腹,舌尖上翘的自然反应发生。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从一般的观念来说,舌抵上颚是为衔接上颚门牙两齿缝之间的唾液;吸收“脑下垂体”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内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所以一般初学打坐的人,只要依照舌抵上颚的姿势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满口,需要啯啯吞咽的现象。甚之,津液有时还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尝所未有。但到了胃气上行,通过食道管的时候,喉结骨自然内收下压,舌尖便自然上翘,进而可以直立接触到小舌头部分,内卷而封住喉头,使呼吸之气,自然由轻微无声而达到接近停止的状态。这种情形,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驾起“上雀桥”而登天梯的现象。在瑜伽术的静坐法而言,这是真正自动作“瓶气”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于是,后脑神经震动所生的“天籁”鸣声和震动的异声,所谓“脑后鹫鸣”、“眼现金光”的现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境宁静无妄的境界,也愈来愈加清明。”

  在我最初学习打坐时,舌抵上颚不能做到很标准。舌头抵不到那个位置。在上座后即使是动作做好了,很快舌头就自动的滑下来。为了做好这个动作,我只能平时不打坐时也保持舌抵上颚的动作。练习久了,自然的就做到了。
  这是学习过打坐的朋友都知道的一个动作。我今天要说的体会是我近几年才感受到的。以前当我舌抵上颚之后,舌身总是往前突出着,成蜷曲状。我也一直没在意,以为只要保持舌头尽量往上抵就行了。后来当我任脉的气机开始有变化后,有一次在打坐中气机发动时,往前突出的舌身自己慢慢的在往后,往下移动,整个舌头由蜷曲的状态慢慢变成直立的垂直状。同时也感觉到喉结在往下移动。喉部与锁骨的连接处变得更加通畅。似有物缓缓的往下走动到心窝之中。

  我这种情况是由气机变化后导致舌头自然做出的动作。这个时候才明白以前的舌抵上颚动作做的并不标准。因为不标准,导致喉部与锁骨连接处有了堵塞而导致头部的气机不能顺利下降。
  写出我的这点体会,建议打坐的朋友在舌抵上颚之后,舌身尽量的往后靠,尽量的让他变成直立状。一个是有形的动作能引发气机,一个是即使不能引发气机,也能让喉部尽量保持畅通,利于头部的气机下行。
  日期:2020-06-13 18:16:34
  随顺心的本意
  我们学佛修道,所有的方法都是有为法。因为做不到无为,只能从有为法下手:有为须极到无为。打坐的目的是求定,求定的目的是得慧。戒定慧是无法违背的必然过程。而想要得定,那就必须达到心一境性。为了这个目的,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修法。至于在修炼过程中的那些气脉变化仅仅只是过程,不是重点。更不是目的。

  我们的第六意识心太难调服。妄念无时不在。此心不调服,那就无法达到心一境性。这个心就如个顽皮的孩子,你不知道他在某个时候会冒出个什么奇怪的念头和要求。我们能做的只是看着他,安抚他,甚至于满足他,努力去让他变得宁静。
  在我打坐时。我并不局限于一种修法。虽然我现在以白骨观为主,但也会在座中念佛念咒和观呼吸。有时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他。在我上座三皈依后会再默念一些诸佛菩萨的名号。有一次,当我念到南无米勒日巴尊者时,后面的佛号接不上来了,意识心好像就停留在了南无米勒日巴尊者这句佛号上面。一遍一遍的就这样念了下去。不需要去刻意的念,心里自然的就涌现出来了。就如一辆行驶中的车辆熄火后没有踩刹车因为惯性而继续前行一样。直到这个惯性的力量慢慢的停止。在这个过程中,心是专一的,只有这一声佛号。这就是意识心暂时达到了心一境性。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去破坏他,更不要傻乎乎的想:我是修白骨观的,我应该做观想啊?怎么会开始念佛了?米勒日巴尊者的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大多数时候是在最后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时就一直念了下去。有时甚至于整堂座都在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有时由于身体的关系。可能在打坐时不愿意做观想,感觉很累或者厌烦一样。这个时候也不要去强迫他。试试别的方法,如果他乐意于观呼吸那就观呼吸,如果乐意念佛就念佛。甚至于在各种方法之间变来变去。这个时候依然还是要随顺他。只要他在某一个方法上能保持专注就行。这也是他不能安宁时不得已的方法。如果你强行去观想,只会让他更加的烦躁,导致你无法再继续坐下去。与其如此还不如随顺他而让他慢慢的变得安宁。

  还是以孩子来做比喻这个意识心。当一个情绪烦躁哭闹不止的孩子给他一个玩具后他会专注在玩具上而忘了哭闹。当这个玩具他玩厌烦了即将再次哭闹时就再给他一个玩具。直到最后,孩子抱着玩具睡着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也彻底的安定了下来,进入到第六意识的清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