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齐愈被判腰斩之刑时,张浚肯定是准备把布袋里的证据拿出来救宋齐愈一命的,但布袋已经不翼而飞了。
可以想见,张浚会吓成什么样子,这布袋是谁盗走了?如果落到了李纲手上,那自己就是下一个宋齐愈。整天提心吊胆地活着,也不是个办法。要想自己没事,唯有李纲下台。
在朝廷之上能让李纲下台的唯有“随龙派”,张浚选择了靠近“随龙派”,投靠李纲的对立面。张浚本来就和汪伯彦熟识,黄潜善、汪伯彦也正需要拉拢“守节派”以加强自己的势力,所以他投靠得非常顺利。
建炎元年八月,李纲迁左相、黄潜善拜右相,差不多与此同时,在黄潜善、汪伯彦二人的举荐下,张浚出任殿中侍御史。
对黄潜善、汪伯彦二人来说,张浚是他们在台谏官中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关键时刻他们可以动用张浚合理、合法地弹劾李纲;对张浚来说,他是乐于承担这一任务的,此时为黄潜善、汪伯彦二人效命,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张浚投靠“随龙派”,以及为什么投靠,李纲完全不清楚里面的内情,赵构当然更是一无所知。
当赵构倾向于南下避敌时,朝廷里“主战派”和“避敌派(随龙派)”的斗争已经是短兵相接了,李纲直接以辞职的方式表示强烈的抗议。
对于黄潜善、汪伯彦来说,决一死战的机会也终于到来。在这个时候,黄潜善、汪伯彦决定动用张浚这颗棋子,而张浚这颗棋子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张浚来弹劾李纲,其杀伤力是相当大的。众所周知,张浚是“守节派”,和李纲没有敌对关系,更没有政治分歧,也无私人恩怨。赵构和所有不知内情的人都是容易认为张浚一定是秉公论事,不可能存私心杂念。
张浚这个急先锋杀出来之后,赵构对李纲从信任转向了怀疑。黄潜善、汪伯彦随即披挂上阵,大批的朝臣看清了形势,也跟着一拥而上,开始了对李纲的“总攻”,李纲的主战派势单力孤,最终败下阵来。
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李纲罢相,任相仅仅75日,可以说是宋代任相时间最短的宰相之一。
日期:2020-05-01 23:16:34
第5节 李纲失败论
李纲离朝,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政治人物的李纲已经死了。之后的南宋历史也确实如李纲担忧的那样,南宋偏安江南,中原难以恢复,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李纲死后二十年,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给予李纲极高的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祸。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之伟人矣!”
元代末年,宰相脱脱编修《宋史》的时候,用了整整两卷的篇幅为李纲立传,并把他比作宋代的诸葛孔明,说每次宋朝派遣使臣去金国,金人一定要问李纲、赵鼎安在,可见他的名声远为金人所畏服。
不仅如此,在最后脱脱还评价李纲道:“以李纲的才能,再加他一生在靖康、建炎年间为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如果没有小人的阻挠,二帝怎会被掳北行,而南宋又怎么会偏安江南呢?”
很明显,李纲的才能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如果宋朝真能对李纲言听计从,或许真的能如脱脱所说的那样,不至于偏安江南。
但是,自古以来,宰相能否得到君主的信任,进而施展其政治才能,达到治国安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君臣相合、风云际会,才是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的终极追求。李纲无法与赵构君臣相合,固然有赵构的原因,但更多要从李纲身上去寻找,换言之,李纲不是一位合格的宰相。作为宰相,他的身上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
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其名著《宋论》当中,就对李纲在建炎年间的成败进行评价。王夫之认为李纲对皇帝赵构提出的种种事情,如报君父之仇、复祖宗之宇、远小人、亲君子以及议巡幸、决战守、择将帅、简兵卒、抚河北、镇荆襄等,都没有抓住要害。问题的关键,是要君主有志向,有志向,这些事情不要说都可以,君主没有志向,这些事情说了等于没说。在王夫之看来,李纲为相的重大缺陷在于没有培养君主的志向。
其实,作为南宋初年的第一任宰相,历史赋予李纲的重担,并不是仅仅培养君主志向这么简单。
赵构虽然是南宋的第一任皇帝,算是开国之君,但是实际上我们都清楚,与其把赵构当作开国之君,还不如把赵构当作北宋第十任皇帝。
赵构的一切都继承于北宋这个已经灭亡的王朝,王朝虽灭,但是这个王朝的一切几乎全盘被赵构继承了下来,这个王朝运行的规则,这个王朝所存在的问题,都是皇帝赵构需要接受和解决的问题。
简而言之,作为“北宋第十任皇帝”和“南宋第一任皇帝”的赵构,历史赋予他的重担,无非就是“继承”和“开拓”。
“继承”就是继承北宋的一些政治运行规则,那些规则经过一百多年的运行,已经被士大夫官僚阶层所普遍接受,宋代的大臣将这些规则概况为“祖宗法”或者“祖宗家法”。
至于“开拓”,那范围就广了,既可以包括修正或更改不合时宜的“祖宗家法”,也可以包括根据实际制定新的政治运行规则,成为后世皇帝遵守的“祖宗家法”。
作为南宋第一任宰相,李纲的历史任务跟皇帝赵构实际上的差不多的,既要维护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两者的尺度,必须小心谨慎地拿捏。
然而,李纲并没有做到这一切。归纳起来,李纲作为南宋第一任宰相,犯了以下几个错误,这些错误最终也导致了李纲失势、下台。
第一,带头破坏“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祖宗家法”。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以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誓约: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在誓约中,严重地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封闭甚严。新天子继位时,朝拜完太庙,必须礼启后,跪着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因此,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知道誓约的内容。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国人为了搜罗战败赔款,将帝国皇宫宫门全部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神秘容颜。据说,该石碑高约七、八尺,阔约四尺余。
虽然在今天,我们没有过硬的证据显示,这个“誓碑”确实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宋历代君臣,都严格遵守这个政治规则,并把它当做赵宋王朝的最重要的“祖宗家法”之一。比之于后来的明朝皇帝,动不动就将大臣拉去廷仗,宋朝的大臣实在是太幸运了,因此,宋代有见识的大臣,都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个约定,不让皇帝轻易开杀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