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烧酒聊先秦》
第32节

作者: 介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今能见到的《竹书纪年》是一本伪书,被称作《今本竹书纪年》,其内容相当多是不可信的,从这点上来说,儒家真的是作孽深重。
  但是后来清代的学者不甘心这本书就这样失传了,于是开始在各种典籍中寻找《竹书纪年》的原文。到清嘉庆年间,学者朱右曾辑录竹书纪年的佚文,加以考证后编成《汲冢纪年存真》 ,又称《古本竹书纪年》。
  本书所说《竹书纪年》,便是古本的内容,因为这更接近于真本中所记内容。
  当然,我们并不能认为《竹书纪年》所记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毕竟其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离舜所生活的年代相差千年。《竹书纪年》所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批判的态度。
  而这也是笔者看待历史的一贯主张。
  可是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或许为我们真正了解当时的历史指出了方向。
  考古显示,陶寺遗址中曾发生过至少两次大规模的暴乱,而在暴乱之中,王族墓葬和宫殿建筑尽数被毁,还有咱们之前提到的天文观象台也惨遭破坏,宫城城墙内侧发现大量被屠杀的尸骨,而城外却几乎没有,这很显然暴乱是内部矛盾冲突,并非是外来部落入侵造成。
  假如陶寺遗址真是尧的都城,那么舜代替尧统治天下,很可能不是和平禅让,而是武装夺权。

  所以,有时候不一定完美的才是最好的,历史因其神秘而更加精彩。
  日期:2022-11-01 14:54:28
  第七章 孝王虞舜(6 让位于禹)
  在舜的百官当中,禹的功劳最大,威望也是最高。

  禹在尧统治时期就被任命为司空,从而接替他的父亲鲧(gǔn)来治理洪水。结果禹不负众望,在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亲自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考察,几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治水成功,从此百姓才得以安居。
  《史记》记载,此次治水过程中,禹同时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使得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从而天下顺服。
  因为有这样的功绩,所以舜在位时,禹的名望已经跟他不相上下,这使得舜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陷入了犹豫之中。
  舜有一子,名商均,无论从德行、人品还是功绩,都无法与禹相提并论,为了这天下能够一如既往的安详繁荣,舜决定惟德才是授,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
  于是在舜八十三岁高龄之时,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从此退居幕后。
  当然这个过程也同尧禅让给舜一样,可谓一波三折,但是总之禹在谦让多次之后,还是登上了天子之位。
  但是舜却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治理天下这么多年,自然知道什么是工作重点,那便是民族矛盾,说白了,位居南方的三苗骨子里有反意,不好好管束的话,日后必成大患。
  《史记》中记载,当年舜还是尧的臣子时,就成列出了他心中的“四罪”,分别是欢兜、共工、鲧和三苗。
  欢兜的身份最为扑朔迷离,有说他是鲧的孙子,有说他是黄帝直系后裔,还有说他的现在苗族的始祖,可谓莫衷一是。相传他跟共工沆瀣一气,曾发动过叛乱,于是成为四大罪人之一。
  共工、三苗和鲧之前已经讲过,共工和三苗自然是因为叛乱,而鲧则是因为没有治好水患。
  因为有这样的定性,所以舜向尧建议,流共工于幽陵(今北京附近),放欢兜于崇山(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迁三苗于三危(指青藏高原),殛鲧于羽山(今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临沂市临沭县交界处)。
  中原文明向来瞧不上周边民族,所以对四方民族向来用极其难听的字眼来代表,如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而《史记》则直接指出,共工后人便是北狄,欢兜后人是南蛮,三苗后人是西戎,鲧的后人是东夷,且这“四罪”都流放之后,天下咸服。
  这种总结过于武断,从其他史料中也未发现周围民族跟这“四罪”有什么特殊关系,且这里要重点说的三苗,此时也不在西部,而就在长江以南。
  日期:2022-11-01 14:59:14
  (续上)

  舜对三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在丹朱改封刘国之后,随着这个唯一能镇得住三苗民族的人远走他方,三苗又开始活跃起来,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
  舜忧心国家,于是不顾年迈而南下三苗,用自己的威望和言行来感化他们。
  舜的名望太大,他的到来在三苗人心中就像天神下凡,再加上舜用仁爱感化,最终三苗安定下来。
  舜很欣慰,自己在人生晚年还发挥了余热,可谓不枉费此生了。

  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开始安度晚年。
  哪成想,舜走后没有五年,三苗因为又没人约束了,于是再度反叛。
  舜此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他知道这差事只有自己能够完成,于是不顾颠簸之苦再次南下,在教化三苗民众同时,还跟他们一起治理水患,抵御灾荒,这使得三苗极为感动,最终彻底顺服。
  但是舜毕竟年龄太大,再加上长途跋涉,费心费神,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九嶷(通“疑”)山,享年八十九岁。
  九嶷山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此山又称苍梧山,相传有九个一模一样的山头,当年舜去世之后,二妻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前来追思,结果因九峰相仿,令人疑惑,终未得见,所以才有了“九疑山”的名字。
  千百年来,屈原、司马迁、李白、李商隐等历代名人骚客登临九疑,为讴歌九疑山留下的大量诗文,而一代伟人***更是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名句,为九嶷山增色不少。
  日期:2022-11-01 18:31:17

  (续上)
  对于舜这个人的记载,后世的疑问越来越多,于是便开始有人怀疑起他的身份。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代圣王舜,便是五帝之一的帝喾,也就是《山海经》里的大神——夋。
  在这里,有必要展开讲一讲这一观点的来龙去脉。
  “帝喾”之名,实际最初见于春秋时期的史料中。
  《国语·鲁语》中说“商人褅舜”,而《礼记·祭法》中说“殷商人褅喾”,但如果按照《史记》所说,舜的祖上是颛顼,那么殷商又怎会去祭祀他,所以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然而《左传·昭公元年》中明确记载:“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也就是说,这里认为商的祖上是舜,而周的是帝喾,如果舜和帝喾不是一人的话,那么契和后稷便不再是兄弟。
  所以三国时期的经学家韦昭便干脆大胆地提出:“舜”当为“喾”字之误。
  实际上,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的记载,也能看出此说有很大可能是成立的。
  按照卜辞中所写,商人有个叫“夔”的祖先,经学者考证后认为“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
  而《山海经》中却有一位地位极其显赫的古代帝王,名字就叫“夋”,被称为“帝俊”,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中,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更何况夔、舜、俊和喾在甲骨文中的拼写完全一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