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抗战前夕谍战风波:潜伏·1936》
第35节

作者: 马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要我当好这个组长,必须裁掉一半人员。再说要这么多人也没用,秘密工作,人多反而坏事。以免打草惊蛇,伸手拍蚊子,扇起的风反倒吹走了蚊子。我想包括我在内,十个人左右就够了,那些分组长,我一个都不要。他们回各自原来的位子,继续享受副科长的待遇。机构要简捷,不要特务队这个编制,总共就两层领导,我对你负责,他们对我负责。而且不能住在这座楼里,这个院子人太杂,就住丈八沟,我也把办公室搬过去。刀子只有磨尖,才能刺得深。”

  齐北略微思考,点头应允道:“就按照你的意思办,我既然放权给你,你就大胆去干。”
  武伯英笑着道:“谢谢巡座信任。”
  齐北似乎漫不经心:“至于胡汉良,你尽可以不管他,你架着我的名号,他也不敢反对。外界叫我们特务,似乎很有贬义,实际这个词是共产党发明的。他们在北伐之前,就在武汉有特务处,后来上海的特务科,更是人才济济,全国闻名。世界上的特工情报组织,各种名字很多,反倒没这个词准确。情报机构,特工组织,间谍部门,似乎都有些意思单一,反倒是特务两个字,能涵盖我们所肩负的任务。”

  武伯英静静听着。
  “我总结,我们的工作有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阴谋,一个是暗杀。合起来就是阴暗,似乎都不是什么好词,当然没有皇帝头上悬着的光明正大好听。但是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秘密的,必须阴,必须暗。这就像一个棋局,阴谋就是布局,暗杀就是吃子。如果光挖陷阱不吃子,不行。如果光绞杀不布局,也不行。我想如今,我来当那个布局的人,你就来当那个吃子的人。”

  武伯英眼神中流露出疑惑,似乎自己难以胜任。
  齐北明白他的心理:“胡汉良不行,就让他当一个旁观者吧。观棋不语真君子,他要聪明,就应该静观其变。我现在将他推开一点,是为了他好。他并不甘心做个好的观棋者,如果还要喋喋不休,我就让他闭嘴。”

《潜伏·1936》 第十章(6)

  武伯英更加疑惑,不理解齐、胡二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齐北压低了声音:“实际我这次来,真正的目的是追查内奸。我来之前,确定了乱码表泄漏出去的缺口就在西安。经过我这一段时间的暗中调查,虽说没有真凭实据,但已经缩小了怀疑范围,基本确定了两个人。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线索查下去,都跟这两个人无关。他们俩也是接触乱码表的人,却没有一点可疑之处。除非刻意安排,早有反侦察的预备,怎么都要有些说不清的疑点。”

  武伯英看着齐北的冷笑,终于明白了原委,不好发表意见。这两个人不用说,一个是胡汉良,一个是李直。
  齐北拉开抽屉,取出一把精巧的手枪,放在桌面上,枪身只有半个巴掌大小,闪着甑蓝的光芒:“这是德国军火商送给委员长的,比利时的勃朗宁1906,他转送给了我。加上膛的可装七发子弹,小巧玲珑,五十米范围内威力无比。宝剑赠英雄,听说你在基地,枪打得很准?”
  武伯英拿过手枪把玩,终于有些明白了齐北拉自己进来的深意,正因为和党调处没有任何关系,他才要引以为后援,随口答道:“枪法一般。”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开过枪,也从来没有杀过人,都是用的头脑。我不用说,你已经明白了这两个人是谁。现在就是要最后筛选,他们两个是沆瀣一气,还是只有一个给共产党泄密,这一个人是谁。他们在党调处多年,在西安也都有比较深的背景,难免会狗急跳墙。如果真有决裂这种事情发生,你是向着我呢,还是向着他?”
  武伯英没有正面回答,把手中的枪放回原位,枪把朝着齐北:“现在事情没有明了,说这些还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两个都不是内奸。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追查日本间谍,把他们一锅端了,给我们党调处正名。”

  齐北没有得到明确答复,不免有些失望:“我果然没看错你,忍耐力很强。我想将来西安党调处的领导,非你莫属。这也是我的初衷,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希望。”
  武伯英笑笑,把枪推近齐北的身体:“我已经领了配枪,这把枪太小,我用着反倒不顺手,你留在身边,是最好的防身利器。”
  这几天,武伯英一直在丈八沟,着手进行队伍清理。五个分组长走得兴高采烈,行动组没有油水,是他们最不愿意待的地方。武伯英有些明白齐北的真实用心,将这几个骨干充实到行动组,实际也在削弱胡汉良的势力。武伯英只留下了一些新加入人员,未被这个染缸浸染过多,有些还是刚出校门想要报效国家的学生,也算理想主义分子,既好管理又好指挥还不惜命。那些久负盛名的恶棍,一个都没留,精简得只剩下十一个人,并未分组分工。最后开了个短会,武伯英就讲了一句话:“你们今后,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武伯英开完会刚出院门,准备回家,就看见胡汉良的座车停在马路对面。而胡汉良本人,则在前座上探出身子,大笑着朝这边招手。
  武伯英犹豫了一下,走了过去,拉开后门坐了进去。看来胡汉良等了很久,车里满是烟味,敞开着四窗都难以散尽。胡汉良叼着烟,回头一笑,从南京回来他一直不太高兴,既有对齐北不满也对武伯英怀恨,但今天却完全换了态度:“李直是个有心人,和一些小兄弟,摆了个接风宴,给咱们俩洗尘。我就去了几天,没他妈什么尘可洗,主要是欢迎你加入。既欢迎,又压惊,又接风,又洗尘。”他不等武伯英反应,就给司机吩咐,“开车!”


《潜伏·1936》 第十章(7)

  武伯英坐在后面看着胡汉良的后脑,突然对他不得不另眼相看,这个大脑袋不是白长的。齐北刚才挑明一切,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看来胡汉良已经有了一些对策,逼得他不得不寻求帮助。再者胡汉良的嗜杀他也见识过,不得不后怕。胡汉良可怕并不在此,而在于大智若愚,用愚蠢和贪婪掩盖心计。
  武伯英明白,虽说这场接风宴看起来是李直组织的,实际就是胡汉良的授意。不管鸿门宴还是醉翁亭,他们的目的不在武伯英,而在武伯英的口风。要说胡汉良通共,武伯英打死也不会相信。突然想起李直在莲湖监狱那句话,基本可以将疑点全部归集到他的身上。他说还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屈服,这很多人也许就包括共产党,也许还包括那个大胡子李克农,他当时正好来西安,也许正是他面授机宜,让李直劝自己。武伯英越想,越觉得李直就是共产党。

  但是这一点,武伯英不会告诉齐北,因为这是道义,超越一切的道义,李直当时不顾暴露劝慰自己,也正是出于这种道义。
  宴会设在在太白居酒楼,四个科长和五个分组长已经恭候多时。李直现在是第一科长,又受胡汉良重用,地位等同于副处长,所以招呼和安排都是他牵头。宴会从开始一直沿着接风洗尘的调子走,几个科长表示了对武伯英的敬佩,更对能受齐巡官重用表示佩服。五个分组长表示了些许不满,说武伯英看不上自己,所以不用自己,这点不和谐也是假意的恭维,所以武伯英也没多解释。胡汉良对于五个分组长回归手下,显得高兴异常,不管武伯英是不是误打误撞,自己的羽毛又栽了回来,存着几分感激之情。

  酒过三巡,大家都有了些酒意,不免在饭桌上议论领导,话题变得单一,都指向了齐北。开头尽是夸奖之辞,慢慢就走了下流,开始编排齐北的不是,同时褒扬胡汉良的英明神武。七嘴八舌,唯有胡汉良、武伯英和李直三人,一直不发表看法。
  胡汉良最后轻轻叹了口气:“唉,齐巡座对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我一直忠心耿耿。谁承想他这样对我,原以为让我去南京汇报,是给我接触上层的机会,却原是为了更方便对我展开调查。真是让人伤心,他问李直那些话,几乎就已经把我打入死牢了。还好李直是自己人,不然,我现在还被装在口袋里。这心里,难受啊!”
  李直没有搭腔,只是点点头。
  胡汉良在燕京大学的书没有白念,调文还有些档次:“齐巡座一切都是为了工作,本无可厚非。汉朝有两个人物,一个西汉,一个东汉。西汉的晁错,东汉的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最后却累死了,他不相信手下,事必躬亲。晁错为国为民,最后却被腰斩了,他不近人情,不允许人有一点懈怠。人嘛,本来就是充满欲念的动物。我看齐巡座,越来越像这两个人了。”

  众人听了纷纷附和,不管懂不懂历史,都夸上两句胡汉良的博学,嘟囔两句对齐北的不满。
  武伯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静静听着,只拿眼睛去观察李直。李直也是默然不语,频频回看武伯英。二人目光每一交错,旋即分开,都装作不经意。
  胡汉良借着酒劲,情绪越来越激动,愈发口无遮拦:“竟然怀疑老子是共产党,妈了巴子。现在上头不是流行几句顺口溜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毛朱’。把老子逼急了,老子就真他妈给共产党当个内奸,把西安这锅粥,给他齐北熬煳喽!”

《潜伏·1936》 第十章(8)

  听到这话,武伯英坐不住了,话中有话阻拦:“胡处长,我看你是喝多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